1975年的夏天,農民老伯李繼業在重慶市的歌樂山沿着山路準備回家,結果路經一段荒廢很久的碉堡時,進去後看見過一個戴着手铐的女屍。

根據白骨上一副鏽迹斑斑的手铐,有關部門鑒定後确認:這是烈士楊漢秀的遺骸。
1913年,楊漢秀出生于四川廣安龍台鄉著名的地主莊園“楊氏澤廬”裡。她的父親就是四川大軍閥楊森的二弟楊懋修,曾在楊森的手下任過補給司令、師長等職。楊漢秀是楊懋修家中的唯一的女兒,在家族中年紀稍長的她機靈懂事性格讨喜,備受楊氏家族長輩喜愛。當地人稱呼她為“楊大小姐”。
由于家境優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楊漢秀11歲時,父親在戰鬥中身中數彈,彌留之際将她托付給了大伯楊森,自此年幼的楊漢秀開始跟着楊森生活。
身處在軍閥楊森家中,讓思想進步的楊漢秀極為不适,尤其是目睹了伯父剝削勞動人民勾結帝國主義的惡劣行徑後,她心生厭惡。
1926年,英國軍艦經常在長河流域挑起争端,更是在同年9月5日對中國軍隊開火。英國軍艦對萬縣進行猛烈的炮彈打擊,造成上千名無辜老百姓的傷亡,史稱萬縣慘案。
其父在萬縣就職,13歲的楊漢秀随父在當地讀書。親身經曆這樣的事情,讓她的心中燃起一團火,一團憎恨侵略者的怒火,她想要拯救無數受苦受難的無辜百姓。
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之際,朱老總受黨組織所派在萬縣開展工作。久而久之下,楊漢秀深受其革命影響。
朱德讓她接觸到革命,但是真正讓她走上革命道路的,卻是她的家庭老師朱一帆。在老師的指引下,她不僅結識了很多共産黨人士,還就職于由共産黨上司的《星芒報》當校對。
自此,她在革命的道路上,一往無前從未撤退。
後來楊漢秀與一個貧窮書生趙緻和相戀,遭到父親強烈反對,甚至把她關起來。楊漢秀堅決要求婚姻自由,對父親說:“皇帝都被打倒了,父母包辦婚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父親楊懋修并不信那一套,而是急忙給她找了一家門當戶對的人。楊漢秀以死反抗,接連幾天不肯進食,并聲稱:“哪天你們敢逼我上轎,就是我的死期。”
就這樣關了十多天,楊漢秀已經骨瘦如柴,卧床不起。楊懋修長歎一聲:“真不愧是楊家後代,是個犟種。”随後便答應了她與趙緻和的婚事,并以大量田地和金銀财寶作為嫁妝。
楊漢秀并不稀罕這些财産,而是與丈夫奔赴上海求學。當時趙緻和考入法政大學,楊漢秀也在補習英語,他們準備去國外留學。1934年生下長子趙在民。
1937年,楊漢秀懷有身孕,回鄉生下女兒趙在國。不幸的是,不久後,她的丈夫便不幸病故,留下了一雙嗷嗷待哺的兒女。這時候,楊漢秀在報紙上看到了朱德擔任八路軍總司令的消息,經過深思熟慮,楊漢秀決定,北山延安,尋找朱德。
她将孩兒交給婆婆撫養,然後前往重慶,找到曾經的家庭教師朱挹清(共産黨員),讓老師給自己寫了一封推薦信,然後奔赴延安。
她乘坐的卡車在好不容易走到寶雞的時候,卻因胡宗南的封鎖不能到達延安,她隻能折回到秦嶺,在當地的國小教書。
最終,在1940年冬,楊漢秀順利抵達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七賢莊,并見到了闊别十多年的“朱伯伯”。
激動的心情無以複加,她當機立斷向“朱伯伯”表示:
“我決心要做軍閥、地主家庭的叛逆者,要堅決徹底改造,連名帶姓地改,跟着共産黨革命到底,就是無名無姓也絕不姓楊。”
聽到楊漢秀锲而不舍非到延安不可的事迹,朱德深受感動,考慮到她特殊的家庭情況,朱德建議讓她改名為吳銘,并帶她進入當時很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延安抗大和魯迅藝術學院進行深造。
在延安,極少有人知道她曾經是四川軍閥楊家的楊大小姐,大家都把楊漢秀當成了能并肩作戰的戰友對待。
盡管每日需要不斷與日寇作鬥争,但戰友的态度總讓楊漢秀感覺非常自在。
楊漢秀參加革命的第六年,在整個中華民族的一直努力下,抗日戰争取得了勝利。在這六年中,楊漢秀收獲了成長,也入了黨,成為了一個更加合格的黨國戰士。
抗日戰争結束之後,楊漢秀被黨中央調回四川去做楊森的說服。
1946年,楊漢秀跟随周恩來抵達四川,楊漢秀一下飛機就被特務盯上了。她先與中共重慶市市委書記王璞聯系上,接着為了擺脫監視,楊漢秀回到老家渠縣。
下鄉後,楊漢秀被轉到渠縣的一個農村從事地下工作。
為了給黨中央培養地下武裝勢力,以備不時之需,楊漢秀一邊對村中的青壯年男子開展革命教育,一邊借助打太極拳的名義,訓練地下武裝。
因為錢财不到位,楊漢秀甚至還直接闖入兩個哥哥家,将楊家早先給她準備好的嫁妝——三千挑田土搶回來,轉手賣掉,用來購買槍支彈藥,去支援戰友們的訓練,亦或用作革命鬥争的活動經費。
在此期間,楊漢秀曾經因為被懷疑“私下練兵”一事,引起了當地縣長的懷疑。
由于顧及到楊漢秀和楊森的特殊關系,她隻是被關到了重慶衛戍司令部的關押室,受到了不同于一般犯人的待遇。
後來楊漢秀經常給大家講述革命的形式,以及延安目前的狀況,不僅從生活上從精神上給大家鼓舞支援,在監獄裡帶領大家一起保持樂觀的心态,還在監獄裡裡帶領着女同志們跳舞一起來。
渠縣的國民黨官員,對于如何處置楊漢秀一事,内部觀點不一緻,為此争論不休;而地下黨也在積極營救楊漢秀。
特務抓不住确鑿的證據,隻能悻悻地對着楊漢秀警告威脅一番,随後打開監獄的鐵門,釋放了楊大小姐。
楊漢秀重獲自由,再次利用自己的身份,廣泛團結川軍内部的愛國将領,建立統一戰線。
1949年4月初,華蓥[yíng]山遊擊隊一面交通員被捕叛變,供出了遊擊隊到了外界援助的許多情況。早就對楊漢秀有懷疑的軍統特務頭目便派人大批包圍了她。
楊漢秀一開始是被關在重慶的老街監獄,因為是楊森侄女的特殊身份,在那兒她受到了不同于别人的優待。但在數天之後,軍統處在取得的楊森的默許之後,才把他關進了渣滓洞女牢。
楊森迫于族内親人的求情,将楊漢秀保釋出獄了。
後來重慶陝西路附近一戶人家,因為夫妻二人出去就醫,家裡留下的三個孩子,不小心将鍋中的油打翻到火爐上,進而發生了重慶曆史上最大的火災。本是一個民事火災,國民黨卻把此事污蔑成是共産黨所為。
楊漢秀得知後氣憤萬分,她認為這是國民黨故意縱火,并嫁禍給共産黨。
于是,楊漢秀不顧個人安危痛斥楊森是希特勒:“國會縱火案”在重慶山城的重演。
楊森怒不可遏,深夜下令将楊漢秀逮捕拘留,派人嚴刑拷打她。但楊漢秀沒有絲毫服軟的迹象,反而在激憤大罵楊森是個無可救藥的反動派人渣。
11月23日,特務向楊森報告楊漢秀的情況。楊森惱羞成怒,一拍桌子,下令處死楊漢秀!
那一天,楊漢秀被人铐住塞進一輛小汽車,車上幾個彪形大漢把她活活勒死,并抛屍于歌樂山金剛坡碉堡。
對于楊漢秀的被殺,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的烈士檔案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審問特務宋世傑的時候,他說過這樣一番話:重慶大火以後的一個多禮拜,我接到了楊森的指令,竟然是要處死他的侄女楊漢秀。
因一直未能找到她的屍體,楊漢秀的死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的一個謎。
在1950年的第一批烈士名單裡,楊漢秀位列其中,但因屍體下落不明,烈士陵園上并沒有加上她的名字。還有一種說法,是害怕楊漢秀其實沒死,是叛變了,是以一直沒敢加。
直到1975年,因為開頭的事,革命烈士楊漢秀的遺骨才被發現。
1980年11月25日,重慶市民政局和重慶“美蔣罪行展覽館”,将其遺骨移葬于重慶市“一一二七”烈士陵園。這位為革命獻出年輕生命的女戰士,終于入土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