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郑和下西洋”VS“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啥不一样?

两者进行一下对比,其实很有意思: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

“郑和下西洋”VS“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啥不一样?

首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年代是永乐年间,朱棣通过武力夺取了帝位,获得了国家的统治权。通过明太祖朱元璋31年的励精图治,国家农业经济以及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另外,明初更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业。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受到西洋诸国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中国对香料具有很大需求。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培养,航海知识的增加,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

“郑和下西洋”VS“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啥不一样?

在完成了这七次大规模的远洋航海之后,郑和船队下一次航海目标是要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北航行,继续发现新的陆地国家,开展贸易与往来。

“郑和下西洋”VS“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啥不一样?

但是,郑和船队的第八次远洋航行却未成行,从此拉下帷幕,为啥?

在我们国家历史朝代,均是皇权至上,唯一能够派出如此规模宏大船队的肯定是皇帝。前期基于朱棣渴望恢复以大明王朝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后期却基于皇帝虚荣心的“厚往薄来”原则 ,使得国家财政开销过大,入不敷出,使得远航难以为继。

其实,从更长远的各个朝代更替历史可以发现:在我们历史朝代更替盘踞的核心地区,即华北及东南地区,没有横亘在中心的山脉以及辐射状流淌的河流,使得我们易于形成并保持统一的政治体系,所以我们国家的历史是在一条主线上持续更替发展。另外,统一的政治体系有时会带来有利条件,比如内部管理与对外战争;有时则会成为不利因素,比如创新发展与灵活机制。

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欧洲大陆被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意大利的亚平宁山脉以及从阿尔卑斯山脉呈辐射状流出主要河流分割成多个散乱的区域,另外欧洲还具有许多大的半岛,如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两个大的岛屿,不列颠和爱尔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如波河流域的意大利人、罗讷河流域的法国人、莱茵河流域的德国人、多瑙河流域的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英国的昂撒人。

欧洲的半岛、山脉、岛屿以及河流,地理条件将欧洲分割成零碎的地区,加上日耳曼人、维京人等蛮族的入侵,以及不同种族的融合发展,使得欧洲形成如今的碎小格局。

但是,从事务的两面性来讲,“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正是由于欧洲大陆多国并存的局面予以那些想成为探险家和发明家的人们许多机会,让他们更有可能获得支持,几十个国家里的数百个诸侯意味着可以有几百次或者至少数十次尝试,比如哥伦布的故事,看完大家可能觉得他就是一个疯子!

“郑和下西洋”VS“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啥不一样?

哥伦布是意大利人,想要搞到三艘船向西方航行,穿过大西洋到达亚洲。意大利的诸侯们对他说:“你是个疯子。”

接着,他请求一位法国公爵为他提供船只,这位法国公爵说:“这真是荒唐透顶!”

不死心,哥伦布继续向葡萄牙国王提出请求,葡萄牙国王笑而不语。

然后,哥伦布又跑去找西班牙公爵,公爵说:“愚蠢的想法!”哥伦布厚着脸皮继续游说,伯爵尖叫起来:“你tmd是在挥霍宝贵的黄金!”

哥伦布只好去请求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希望他们能为他提供船只,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听了他的想法后直接拒绝。但是,哥伦布并不放弃,在第七次游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时候,他们看了下国家财政收支本,鉴于“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终于同意了。

结果却改变了历史,疯子成为了传说:靠着这三艘小船,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他返航回到欧洲,把他的经历公诸于世。其后,西班牙派出了更多的舰队,葡萄牙、英格兰、荷兰及比利时等争先恐后,这也开启了后来的殖民大潮,也将欧美列强的管理体制带到了各个殖民地,造就了现今的非洲、中东及东南亚的冲突不断,以及印度经常让人瞠目结舌的喜剧场面。

“郑和下西洋”VS“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啥不一样?

由此可见,欧洲零散碎块状地理结构与中华统一整体性地理结构、以及欧洲民主议会制度与中华历史君王统一制度对于两者之间的历史差异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地区的先天条件造就了适应于当地的管理制度,反之也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所以,套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先驱的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没有那种制度是绝对正确、优越的,还是要实事求是,动态调整,建立适应于本地区的管理模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