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6月25日下午,“呐喊——回顧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先驅者陳煙橋”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開幕,展覽以陳煙橋(1911-1970)的版畫作品為線索,展現“新美術運動”中新興木刻版畫這一藝術現象,闡釋新興木刻版畫在“新美術運動”中的先驅地位。

提及展覽名“呐喊”,很快會聯想到魯迅先生。“以刀代筆”的新興木刻與魯迅先生的關系最為密切,魯迅先生生前最後的照片便是與木刻青年的合影,一起交流的四位木刻青年中便有陳煙橋,他也是魯迅最得意的弟子和最得力助手。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沙飛,《魯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1936;左起:魯迅、林夫、曹白、白危、陳煙橋

回顧近百年的中國美術史,新興木刻自誕生以來便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先生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一批左翼青年積極響應,木刻版畫由此成為批判現實的有力武器和喚醒群眾的重要手段,開創了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曆史。

此後,新興木刻青年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反映舊社會人民疾苦,揭露黑暗現實,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鬥争。陳煙橋便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展覽現場

展覽以“覺醒年代”“烽火歲月”“鐵筆承傳”“展拓新程”四個部分展出陳煙橋各時期作品共71件,從20世紀30年代初跟随魯迅先生從事新興木刻運動以筆和刻刀代戈,直至新中國成立後表現社會新風和民生民情的作品。通過探讨陳煙橋版畫作品的技法、畫中人物、個人經曆及所處曆史環境,引伸出“新美術運動”時期中國的藝術場景及思想風貌,以及其對之後中國藝術發展乃至思想變遷的影響。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光明的指導》

陳煙橋與魯迅先生

1936年10月8日,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舉辦的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上,魯迅先生與木刻青年座談了足足三個小時,這時離魯迅逝世隻有11天。當時留下的魯迅生前最後的照片,也是我國版畫史上極具裡程碑意義的一組照片。照片中的背對畫面的便是陳煙橋。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照片

魯迅與陳煙橋的交往開始于1930年10月,當時魯迅在上海北四川路舉辦“西洋木刻展覽會”,陳煙橋前去參觀,此後在魯迅的鼓勵與支援下,陳煙橋開始進入新華藝專從事新木刻創作,并加入左翼美術家聯盟,成為mk木刻研究會、野穗木刻社、濤空畫會等青年木刻團體的骨幹成員,每創作了一定數量的作品,他都向魯迅請教。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于新華藝專内創立的“野穗社”第一期第一輯封面 1933年

展覽第一件作品便是陳煙橋在新華藝專的第一件版畫創作《遊戲》,這張帶有些許表現主義痕迹的作品是陳煙橋的首次探索,也由此拉開了他與新興木刻緊密聯系在一起。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遊戲》,1932

從1932年到1936年魯迅逝世,陳煙橋與魯迅的書信往來就多達20餘封。現存有魯迅的信劄12封(被收入《魯迅全集》)。魯迅從木刻的技法、構圖到創作思想等方面,都給予陳煙橋具體中肯的指導,如1934年3月28日回信:“我看先生的木刻,黑白對比的力量,已經很能運用的了,一面最好是更仔細的觀察實狀、實物,還有古今的名畫,也有可以采取的地方,都要随時留心,不可放過。”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春之風景》,1935

展覽中,一件1935年創作的《春之風景》魯迅現場給出的評語是“構圖太滿”。從展覽這一部分展出的作品可以明顯明顯感受到在魯迅的指引下,陳煙橋版畫技藝在短時間内突飛猛進,從早期開始學習藤田嗣治、康定斯基等人的風格,到個人版畫風格的逐漸形成。他把木刻作為利器,揭示社會沖突和反映人民疾苦,同時,也發揮版畫的審美功能,創作富有美學深度的木刻風景作品。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拉》,1933

陳煙橋也是魯迅與上海木刻界的重要聯絡人。1934年,野穗木刻社創辦初期,陳煙橋協助魯迅籌辦《革命的中國之新藝術展覽會》赴巴黎和莫斯科展出,最終魯迅和宋慶齡在征集到的78件作品中標明55幅寄往法國,陳煙橋作品《某女工》《天災》等入選。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天災》,1933

6月20日,魯迅寫信給陳煙橋:“一個美國人告訴我,他從一個德國人聽來,我們的繪畫及木刻,在巴黎展覽,很成功,又從一蘇聯人聽來,這些作品,又在莫斯科展覽,評論很好雲雲。”信中提到的美國人即史沬特萊。當時法國革命作家和藝術家協會評價這些作品“極其有力地、非常感人地表現中國絕大多數勞動者為争取其解放而進行的戰鬥。”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窗》,1933,入選《木刻紀程》

同年,魯迅自費編印中國新興木刻的第一本選集——《木刻紀程》,曾寫信給陳煙橋:“鼓吹木刻,我想最好是出一種季刊,不得已,則出半年刊或不定期刊,每期嚴選木刻二十幅,印一百本……”在《木刻紀程》編印過程中,魯迅傾注了大量心血,此木刻集收錄1933年至1934年8位作者的24幅黑白木刻作品,陳煙橋是作者之一。在選編付印過程中,得到陳煙橋等木刻青年大力協助。魯迅也希望借由此刊展出中國新興木刻版畫的優秀作品,供版畫青年學習交流擴大版畫的影響力。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自刻像》,1935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黃浦江上》,1935

魯迅先生逝世後,陳煙橋撰寫悼文《魯迅先生與版畫》,深情回憶了先生的諄諄教導:“魯迅先生是中國新興木刻之父,沒有他,中國的新興木刻是不會出現的。現在這個中國新興木刻之父已經離開我們而逝世了,我們除了對他緻深切的哀痛外,要繼承他的遺志。”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一個巨人之死》

陳煙橋創作了大量的魯迅主題版畫作品,表現出魯迅對當時文藝界的引領作用和指導地位,并以魯迅為當世時代精神的代表之一,刻畫出魯迅憂國憂民、頑強不屈的民族氣節、以及以筆代戈的民族心魂。而在魯迅逝世後的大量作品,也表達了陳煙橋對魯迅的懷念。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魯迅與木刻》封面

1949年,陳煙橋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全面闡述魯迅木刻理論的著作《魯迅與木刻》,後被譯成俄文,引起了國際美術界廣泛關注。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展覽現場,《魯迅與木刻》中文版和俄文版本。

投身抗戰,刻刀作槍,表現時代

陳煙橋追随魯迅先生的足迹,以刀筆為槍,奮戰在民族救亡文藝運動第一線。抗戰爆發後,陳煙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參加了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和進步文化人召集的救亡會議,并到部隊開展戰地服務,繪制抗日宣傳畫。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東北義勇軍》,1936

展覽中《東北義勇軍》一畫對後來的版畫家印象極大,其中就包括了楊可揚。1936年8月,“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巡回至杭州,楊可揚參觀了這場對他而言完全陌生的展覽,他尤其提到《東北義勇軍》,“那強烈的黑白、鮮明的主題,使我的思想情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我在想世界上竟有這樣一種藝術,于是我決心放棄漫畫,要學木刻了。”版畫家塗克在看到《東北義勇軍》後曾說:“陳煙橋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同深印入我的腦海裡。”足見這幅版畫在當時的宣傳力量。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敵機下》

除了《東北義勇軍》外,陳煙橋抗戰主題創作在現在看來依舊鼓舞人心,他擅長用堅實、細緻而質樸的雕刻手法,刻畫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奮力抗戰的氣勢和精神,表現中國軍人頑強抗敵英勇奮戰的戰鬥場面,也描繪出戰争之下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對喚醒群眾反抗的情緒,鼓舞群眾抗戰的熱情,宣揚愛國救國情懷起到了積極作用。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國防前線的歌聲》,1936

新中國成立後,陳煙橋與其他各個門類的畫家一樣,用藝術作品表達火熱的生活和發展建設,隻是他所用的是刻刀,從建設中的佛子嶺、火車站,再到《長江初冬》、《白蓮泾的黃昏》,讓當下觀者看到了表達社會建設的、有别于國畫、油畫的另一種表達方式。1958年的《白蓮泾的黃昏》是陳煙橋最後一件在上海的創作,夕陽的餘晖中帶着無限生活的詩意。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長江初冬》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白蓮泾的黃昏》,1958

此後,他離開上海,調往廣西南甯工作,以拓荒的精神投身壯鄉的美術教育工作,曆任廣西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主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等職務。在廣西的第一件創作是1959年的《放馬》,似乎開始透露出些許藝術風格的變化。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放馬》,1959

在廣西他在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的同時,也深入少數民族聚居地,發掘搶救民間藝術,創作了《巴馬春耕》、《歸途》、《剝玉米》一批不同以往,反映廣西少數民族生活的木刻,這批作品風格輕快,刻法老練,一改深刻沉痛的内涵氣質,透露出一派新中國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歸途》,1961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巴馬春耕i》,1965

新興木刻的傳承與座談

在展覽開幕當日的研讨會上,陳煙橋的兒子陳偉南回憶其父親說:“家父陳煙橋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無論事業上順利還是遇到挫折,都是無言。晚飯時,他喜歡喝上幾口,然後抽着煙,默默看着我們三兄弟做作業或者調皮搗蛋就是他的樂趣。他從不講述自己過去的功勞。記得上國中時,我二哥陳超南好像突然悟出點什麼,說爸爸是個有點名氣的人,他聽後說:‘要靠自己去做,不要靠父母’。我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讀書回上海時談起“新興木刻運動”,他隻說了一句“搞新木刻就像在石頭上種莊稼一樣的難”。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用過的刻刀

參與研讨會的魯迅研究者、原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從魯迅先生所倡導的左翼美術講述從左聯、延安文藝,新中國文藝的傳承。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為丁玲小說作插圖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魯迅提倡木刻》

版畫家盧治平、周國斌、徐龍寶等從藝術史的角度講述以及陳煙橋對當下版畫創作的影響。他們認為,陳煙橋的新興木刻,吸取了西方表現主義等元素,有帶有印象派處理光方法,與西方的現代派不可分離,同時又在傳統的泥土裡生長,帶着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氣息。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陳煙橋,《魯迅與高爾基》,1937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研讨會現場

“以刀代筆”表達魯迅呐喊,再讀新興木刻先驅者陳煙橋

注: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劉海粟美術館共同主辦,展覽将持續至7月18日。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栾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