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吃貨界也流行寫詩,比如“床前明月光,徐州馓子香”,“ 人約黃昏後,來碗東坡肉”… …其實,我們可愛的吃貨前輩們早就到達了這一最高境界,吃得開心了,不忘賦詩一首助興。小編覺得咱們自己也得學着點,以後可以名正言順地吃吃吃啦~
1 東坡肉
《炖肉歌》 蘇轼
洗淨铛,少着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東坡肉原形是徐州“回贈肉”,為“東坡四珍”之一。雖然它是江南地區漢族傳統名菜,但最早的發源地卻是徐州。東坡肉用豬肉炖制而成,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這道菜的訣竅。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2 蝴蝶馓子
《寒具詩》 蘇轼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注:“寒具”是馓子兩漢時期的别稱
徐州的蝴蝶馓子以其香脆、鹹談适中、馓條纖細、入口即碎的特點,赢得人們的喜愛。馓子也常被百姓作為一種中藥而采用。故此,徐州民間常用馓子泡湯,配以延胡索、苦楝子治療小兒小便不通;用地榆、羊血炙熱後配馓子湯送下,治療紅痢不止。尤其是産後婦女,在月子裡喝紅糖茶泡馓子,以利于散腹中之瘀。不過徐州人最喜愛的食法是烙馍卷馓子,配以稀粥,吃起來惬意舒坦。
3 烙馍
《烙馍詩》 南宋民謠
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馓條黃脆香。
外軟裡酥餅卷馓,送與抗金英雄嘗。
烙馍是徐州民間特有的面點,曆史悠久。烙馍制作的炊具是直徑尺餘的鐵鏊子、一根棗核式的擀面軸、一根扁竹劈子。馍的食法多種多樣,不僅可卷葷裹素,還可用蔬菜或其他餡料做成菜合。如在和面時加進芝麻,放入糖或鹽烙成半熟的馍,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吃起來更加香脆可口,别具風味。用綠豆面做成烙馍,用羊肉湯或丸子湯煮馍,則是徐州一帶别具特色的吃法。
4 金絲纏葫蘆
《詠楂糕二首》 佚名
(一)
紅如朱染透如晶,色似珊瑚質更瑩。
金桂飄香果酸酽,味回津液兩頰生。
(二)
采來山果助加餐,美媲明珠饷玉盤。
萬縷千絲妙手巧,延年益壽似霞丹。
徐州烹饪界素以拔絲技藝著稱。“金絲纏葫蘆”即拔絲楂糕,系彭門徐州廚行宗法的一大絕技,執烹饪之牛耳,獨擅其美,自古迄今久盛不衰。其原料選用桂花楂糕。桂花楂糕是以山楂、白糖和桂花醬制成,為徐州特産。《銅山縣志》記載:“土人磨楂為糜,和以饴,曰楂糕。”此菜的特點是酸甜相兼、金絲纏繞、千絲萬縷、妙趣橫生,且有消積食、散淤血、止痢抗菌之功效。
5 彭城魚丸
《題銀珠魚》 李蟠
鯉魚脫身化銀珠,多味龍骨腹中囿。
大海漂浮王子衣,彎刀紛綸糖醋溜。
點化肴羹瑤台獻,千載毛遂遺風留。
彭城魚丸,又名“銀珠魚”、“魚粉珠”,是徐州傳統名菜之一。康有為曾書寫對聯贊道:“彭城魚丸聞遐爾,聲譽久馳越南北”,是以得名彭城魚丸。據傳,它是清朝康熙年間“悅來酒家”廚師李自嘗所創(一說名廚翟世青所創)。李自嘗以一尾鯉魚制作出“銀珠魚、醋溜酥魚丁、多味龍骨、魚衣羹”共四色美味,此菜又是四味中之上品,湯汁清澈,魚丸白嫩,最宜老年人食用。
6 五仁油茶
《油茶詩》佚名
俱雲五仁非五人,仁仁取義又銷魂。
千開萬滾多情甚,為伍油茶俱成仁。
“五仁油茶”、“油茶”之稱源于“茶油”,亦稱“茶子油”,是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湯點。據《王氏醫案》記載,用茶油與熟面沖成的糊狀食物稱“油茶”,加五仁可醫百病。盛放油茶的是一種用鐵皮扣成肚大嘴長、頂上有口、帶蓋、形似大葫蘆的壺,外面用布包裹起來可保暖,上面有軟帶可背在肩上,便于遛街串巷,到鬧市或娛樂場所等處叫賣。
7 糖醋四孔鯉魚
《詠四孔鯉魚》 佚名
此魚不是尋常魚,前在天池後在徐。
緣何鼻上多雙孔,荷滿微湖香滿渠。
四孔鯉魚是徐州久負盛名的漢族名菜。“糖醋魚”吃起來外酥裡嫩,“紅燒魚”吃起來,外潤裡嫩。一般鯉魚均是兩個鼻孔,惟銅山縣、沛縣沿微山湖一帶所産鯉魚為四個鼻孔,肥美勝過黃河之鯉。1952年10月29日毛主席來到徐州時曾說,徐州的四孔鯉魚天下馳名。就餐時,廚師特制一道四孔鯉魚,毛主席品嘗後贊不絕口,稱果然名不虛傳。
8 羊方藏魚
《羊方藏魚歌》 豐縣民謠
豐生豐長漢高祖,魚汁羊肉飽口福。
東征西戰探故鄉,樂吃魚汁羊肉方。
此菜系彭城古典菜,始于彭祖。據《大彭烹事錄》記載:它是把羊肉割開将魚藏入,與羊肉同炖,至魚熟取出,然後食之。羊方藏魚還是漢高祖劉邦青壯年時所愛吃菜肴之一。羊方藏魚的制作,古法取材十分講究,夏秋季用羯羊配鲫魚,冬春季用閹過的牝羊配鳜魚。其菜的特點是原汁原味,滋濃味醇。
看到最後,小編發現最吃貨的果然還是蘇東坡。。。噫
【最江蘇】:第一時間釋出、解讀江蘇最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民生動态,用原創蕩滌紛雜,用思想解讀資訊,用情懷傳遞觀點。
※歡迎關注“最江蘇”微信公衆号(微信号:zuijiangsu)←長按複制,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