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020年5月26日是醫藥雙聖李時珍誕辰502周年紀念日,重溫一代大醫的成長封聖曆程,踐行“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中醫藥發展主旨,具有重大的曆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李時珍傳》
李時珍,字東壁。蕲州人。父言聞,孝友,以醫為業,王侯重之。
時珍生,白鹿入室,紫芝産庭。幼以神仙自命。年十四,補諸生,有聲。三舉于鄉不售,發憤讀書,十年不出戶阈,經傳、子史、聲律、農圃、星蔔、佛老、稗說,莫不備究,待召瞿九思以師事之。尤善醫,遂以醫自名。嘗投單方,愈病多不取值。……楚王聞其賢,聘為奉祠,掌良醫所事。……薦于朝,授太醫院院判,數歲告歸。著《本草綱目》,以太倉王世貞海内博學,攜書就正,世貞序其書,稱為“北鬥以南一人”。
——節自清·康熙三年版《蕲州志》

清·康熙三年版《蕲州志》
李時珍之父李言聞,字子郁,号月池。生于1483年,明代醫家,湖北蕲春人,李言聞世居蕲州城東門外瓦屑壩,李家為蕲州一帶有名的大戶,戶有田産,詩書傳家。其父早年中過秀才,因無高中之望,遂寄情于醫藥,在庭院之旁辟出一塊空地,種植蕲州地産藥材,名其曰:“百草園”。李言聞自幼苦讀詩書,博論經史,少年得志,十多歲就考中秀才。後經多次努力,未能中舉。其父将其送至當時蕲州名醫韓泰(字道誠)等處求學,數年間,醫業精進,醫術大成。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蕲州知事推薦其為歲貢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被推薦至太醫院,任太醫院吏目。其人性至孝,博治經史,精于醫,官太醫,著有《四脈發明》一卷,《醫學七脈法》,《四診發明》八卷,《蕲艾傳》一卷,《人參傳》,《痘診證治》等書。
1518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戊寅),一歲。
李時珍誕生于湖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縣蕲州鎮)一個世醫家庭。
李家住州東瓦屑壩。父李言聞;母張氏;哥哥果珍;姐姐(或妹妹)李氏,适柳家。
(李時珍出生地——蕲州東門外瓦硝壩)
1519年(正德十四年,己卯),二歲。
李時珍幼年時期一直體弱多病。——“幼多羸疾”(王世貞引李時珍語)
1531年(嘉靖十年,辛卯),十四歲。
考中秀才,即“補諸生”。
1532年(嘉靖十一年,壬辰),十五歲。
少年時期由于嗜食胡椒子,年年引起目疾。此後漸覺嗜食的弊害。戒食後,目疾未發。
據《本草綱目·卷三十二·胡椒條》載:“【時珍曰】胡椒大辛熱,純陽之物,腸胃寒濕者宜之。熱病人食之,動火傷氣,陰受其害。時珍自少嗜之,歲歲病目而不疑及也。後漸知其弊遂痛絕之,目疾亦止。”
1534年(嘉靖十三年,甲午),十七歲。
第一次赴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參加鄉試,未中。
1537年(嘉靖十六年,丁酉),二十歲。
取表字為“東壁”。
因外感緻咳嗽、骨蒸發熱,經父言聞用一味黃芩湯治愈。
據《本草綱目·卷十三·黃芩條》載:“予年二十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寝食幾廢,六脈浮洪。遍服柴胡、麥門冬、荊瀝諸藥,月餘益劇,皆以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氣分熱也。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兩,水二鐘,煎一鐘,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藥中肯綮,如鼓應桴,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此前已婚,娶妻吳氏。
第二次赴武昌參加鄉試,仍落榜。
(武昌府古迹——黃鶴樓)
1540年(嘉靖十九年,庚子),二十三歲。
第三次赴武昌參加鄉試仍名落孫山,登臨黃鶴樓,俯瞰滾滾長江東逝水,淘盡千古多少風流人物,感觸良多,遂立志棄科舉,精研岐黃,不為良相,隻為良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