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蘭博:比尼采更早殺死上帝的人

作者:大唐記憶
蘭博:比尼采更早殺死上帝的人

曆史

19歲的詩歌裡滿是鋼筆,在亞洲、非洲四處遊蕩做生意。在詩中,他在骨子裡寫道,我是一隻動物。他在牆上寫道:殺死上帝。

讓-尼古拉·阿蒂埃·蘭博于1854年10月20日出生于法國沙勒維爾。

蘭博是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祖先,美國"破碎的一代"詩人作為思想大師。他以咒語般的詩歌和傳奇般的生活吸引了當代和現代讀者,并成為法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詩人之一。

"我的生活隻是溫柔的瘋狂。

- 地獄之夜

寫這個蘭博的總結,其實是一個"爸爸不愛媽媽不愛"的自戀狂。

蘭博的父親是一名士兵,已經很久沒有在家了。後來,他離家出走,再也沒有回來。被遺棄的母親在道德和宗教力量的支援下,對幾個孩子極其苛刻,很少透露普通母親對孩子的愛。蘭博也努力從家人那裡得到溫暖。蘭博後來稱母親為"母親"、"女人的掌櫃"和"刀嘴"。

他父親失蹤的形象後來出現在蘭博的詩歌中,有時帶有微妙的性内涵,暴露了蘭博童年的沖動。例如,"一個老傻瓜的記憶"描述了他的膝蓋有時如何做出愛撫的手勢;

但從小,親情的冷漠并沒有影響蘭博的自信心:因為清晨被稱為"天才"、"清晨的孩子",蘭博一直是一個自信的孩子,哪怕有點自戀,喜歡被别人認可和表揚。

高中時,蘭博給拿破侖三世的兒子寫了一封信,以展示自己的實力,獲得普遍的認可。原本以為老師和校長都知道他會受到表揚,沒想到他送出60行拉丁詩不僅有不好的地方,還有句法錯誤,被皇帝回信指出。

可以說,蘭博的自信,是早生的,他比同齡人更有洞察力,他不同于普通人對世界的了解,也是他強烈渴望表演的源泉。高中生蘭博在信中寫道:"詩人應該有足夠的眼睛看到無限深處的深處,應該擺脫人格的束縛,成為'永恒'的代言人。

蘭波所謂通靈,是指一種超驗的了解和感覺,即去看、聽、摸别人看不見、聽不見、摸不着。他相信偉大的詩人應該是通靈的,而他顯然是其中之一。

17歲的蘭博,在創作代表作的《醉舟》中,想象自己醉了,沿着河流入海。然而,這個法國小鎮上普通的年輕人,此時甚至還沒有見過大海,卻在詩中創造了一場感官盛宴,讓讀者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中,在銀色的星光下呼嘯。

"暴風雨祝福了我航行思想的覺醒。

- 醉船

蘭博在十幾歲時就出名了,他也是一個反抗傳統儀式的流浪漢。

蘭博的母親受到嚴格的管教,生活在一個受限制的環境中。但這讓他的叛逆精神變得更強大,最著名的是年輕的蘭博在牆上寫的:殺死上帝。

蘭博:比尼采更早殺死上帝的人

蘭博(右)與Wehrlein(左)的肖像合影。

從1870年到1871年,在普法戰争和巴黎公社期間,蘭博三次離家出走。在此期間,他支援公社運動,熱愛雨果和他的"懲罰集",并寫了自己的"巴黎戰争之歌","巴黎狂歡節"等代表性詩歌。巴黎公社被鎮壓後,蘭博寫信給老師,哀歎道:"我很生氣,心要在巴黎戰鬥,很多勞工都死在那裡......

1870年,蘭博讀了韋爾萊因的《中國盛宴》,并寫信給韋爾萊因,要求見他。看到蘭博的詩歌後,Wehrlein感到震驚:它們寫得如此有才華和精神。Wehrlein有點名氣,但充滿野心,他寫信給蘭博:偉大的靈魂,來找我。

Wehrlein認為蘭博是一位罕見而有天賦的詩人,他幫助蘭博逐漸進入了巴黎的文學世界。從那以後,兩人經常日夜夜一起出去喝酒,在公共場合接吻,親密不正常。

很快,Wehrlein夫人提出了抗議。Wehrlein和Rambo的故事逐漸被宣傳為像王爾德一樣的轶事,他們兩人不得不一起在荷蘭,英國和比利時流浪。

"可惜!"現在人類實際上說:

"我很懂事,"他說,很長,閉上眼睛,塞滿了耳朵。

太陽與愛

兩年後,與Wehrlein的浪漫和流浪結束了,當時Wehrlein醉酒射擊了Rambo并被判入獄。蘭博回到他母親在法國阿登的家中休養,兩個月後完成了廣受好評的書《地獄的季節》。從那時起,蘭博一直住在倫敦,并完成了彩色地圖集。

蘭博:比尼采更早殺死上帝的人

蘭博(右)和韋爾萊因(左)擺姿勢示意

從此,19歲的蘭博海豹筆不再創作,不再接觸文學。在他生命的最後15年裡,蘭博一直在做生意,在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土地上徘徊。

蘭博曾經說過,他"讨厭所有的行業",說這些行業隻不過是"肮髒"的企業,而放棄文學的蘭博則開始做咖啡商,後來甚至還搞了軍售。他終于成了那一年他讨厭的那種人。後來,每當他談到詩歌時,他都稱其為荒謬或惡心。

1891年,37歲的蘭博因病去世。傳記作者确實認為,蘭博後半生對文學和詩歌的極度放棄源于他對關注和贊美的喜愛,甚至做出了如此不可思議的姿态。

蘭博的一生,确實可以說是他自己導演的一首奇怪的詩。不管是不是出于他迫不得已的需求,都很難忘記這位傳奇少年。而這一切背後的驅動力,或許就是他對生活和叛逆最深刻的洞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