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茶友答疑解惑。我們的原則是:不忽悠,不賣弄,不惡意攻擊,不刻意美化,隻是客觀、中立地回答您的問題。即使是一些沒有标準答案的問題,我們也會盡量做到客觀。
茶友經常會問,普洱茶中的“七子餅茶”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七子”,而不是“八子”、“九子”。
對于這樣的問題,小懂隻能用“角度刁鑽”來形容。現在的茶友腦洞越來越大,什麼都敢問,小懂翻箱倒櫃查閱相關資料,終于找到了答案。↓↓
七子餅茶作為普洱緊壓茶,大家對其外形和規制還是有一個直覺的了解的。但是對于這個名稱的來曆,不一定很清楚。下面就讓小懂來為你們科普一下,老司機發車,坐穩咯。

七子餅為什麼是七餅茶,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和重量有關。一餅茶是357克,七餅就是2499克,約2.5公斤,便于舊時的馬幫運輸。而“七子餅”名字的來曆,也有其自身的演變曆史。
“七子圓茶”
七在中國是一個吉利的數字,象征多子、多地、多福、多壽、多禧、多祿、多财,七子相聚圓圓滿滿。其實七子圓茶的規制始于清代,《大清會典事例》中就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準,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約今1.8千克)”的記載。當時規定了七子茶的規制,但還沒有具體的“七子餅”這個叫法。反而圓茶的這個稱謂被一直保留了下來。
清代的茶葉形制與重量有一定的關系。比如有一種形狀如饅首形的小圓茶,重量比較輕,為五個一包裝,清末時被稱作“小五子圓茶”。為了差別,人們就将每七個為一筒的圓茶包裝形式稱為“七子圓茶”。
到了民國時期,一些文獻可以看到“七子餅”的叫法。但是,在所有雲南中茶的正規統計報表和電報中,都還是用“圓茶”或“七子圓茶”的稱謂。因為當時的“餅茶”稱謂,是專門指銷往維西、怒江一帶叫做“筒子茶”的小餅茶,它們也是七個一筒的包裝。
七子“圓”茶終成“餅”
進入新中國,新成立的中國茶葉公司接管了雲南中國茶葉公司,茶葉開始了國營。雲南茶葉公司所屬各茶廠,開始用中茶公司的“八中”商标生産“中茶牌”圓茶。
▲中茶牌圓茶
中茶牌商标使用年限第一次授權的起止時間是1952年3月1日~1972年2月28日。是以,70年代初,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傳和推廣的名稱,于是他們改“圓”為“餅”,終于形成了“雲南七子餅茶”這個名稱。
這次的更改是全面性且曆史性的。從此中茶牌開始淡出,圓茶的稱謂也逐漸退出曆史舞台,最終成就了七子餅的緊壓茶霸主地位。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包裝紙上印有雲南七子餅茶字樣的都是1972年以後的茶品。至于20世紀60年代盒裝七子餅茶,耿建興先生曾在《普洱茶續》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七子餅茶茶樣,是昆明茶廠生産,但包裝盒裡隻裝了這一餅茶。除此并沒有實物流出。是以無法判斷1972年以前,是否有大批量的“七子餅茶”生産。
▲1961年七子餅茶茶樣
七圓一筒原本是清政府為了規範計量、生産和運輸所制定的一個标準。但現在看來,隻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建國後的計劃經濟時代才有規範作用。一旦進入自由化市場,除了商品名稱和品牌價值,它所代表的品質和重量的意義也就漸漸模糊了。
參考資料:
《從大清到中茶》,楊凱、劉燕、李曉梅,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懂茶帝,邀請專業人士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衆号,随時随地提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