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普洱七子饼茶如此传奇,真的意想不到!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茶友经常会问,普洱茶中的“七子饼茶”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七子”,而不是“八子”、“九子”。

对于这样的问题,小懂只能用“角度刁钻”来形容。现在的茶友脑洞越来越大,什么都敢问,小懂翻箱倒柜查阅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

七子饼茶作为普洱紧压茶,大家对其外形和规制还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的。但是对于这个名称的来历,不一定很清楚。下面就让小懂来为你们科普一下,老司机发车,坐稳咯。

普洱七子饼茶如此传奇,真的意想不到!

七子饼为什么是七饼茶,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和重量有关。一饼茶是357克,七饼就是2499克,约2.5公斤,便于旧时的马帮运输。而“七子饼”名字的来历,也有其自身的演变历史。

“七子圆茶”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象征多子、多地、多福、多寿、多禧、多禄、多财,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其实七子圆茶的规制始于清代,《大清会典事例》中就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约今1.8千克)”的记载。当时规定了七子茶的规制,但还没有具体的“七子饼”这个叫法。反而圆茶的这个称谓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清代的茶叶形制与重量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有一种形状如馒首形的小圆茶,重量比较轻,为五个一包装,清末时被称作“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就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

到了民国时期,一些文献可以看到“七子饼”的叫法。但是,在所有云南中茶的正规统计报表和电报中,都还是用“圆茶”或“七子圆茶”的称谓。因为当时的“饼茶”称谓,是专门指销往维西、怒江一带叫做“筒子茶”的小饼茶,它们也是七个一筒的包装。

七子“圆”茶终成“饼”

进入新中国,新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接管了云南中国茶叶公司,茶叶开始了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开始用中茶公司的“八中”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

普洱七子饼茶如此传奇,真的意想不到!

▲中茶牌圆茶

中茶牌商标使用年限第一次授权的起止时间是1952年3月1日~1972年2月28日。因此,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于是他们改“圆”为“饼”,终于形成了“云南七子饼茶”这个名称。

这次的更改是全面性且历史性的。从此中茶牌开始淡出,圆茶的称谓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成就了七子饼的紧压茶霸主地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包装纸上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的都是1972年以后的茶品。至于20世纪60年代盒装七子饼茶,耿建兴先生曾在《普洱茶续》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七子饼茶茶样,是昆明茶厂生产,但包装盒里只装了这一饼茶。除此并没有实物流出。所以无法判断1972年以前,是否有大批量的“七子饼茶”生产。

普洱七子饼茶如此传奇,真的意想不到!

▲1961年七子饼茶茶样

七圆一筒原本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但现在看来,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建国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才有规范作用。一旦进入自由化市场,除了商品名称和品牌价值,它所代表的质量和重量的意义也就渐渐模糊了。

参考资料:

《从大清到中茶》,杨凯、刘燕、李晓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众号,随时随地提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