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自從755年“安史之亂”後,就走向了衰落。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成為了兩大政治頑疾。加上土地兼并嚴重,社會沖突尖銳,唐朝的統治可謂江河日下。不過唐朝後期的一些君主也曾經試圖恢複唐朝強盛的局面,這其中以唐憲宗作為代表。
唐憲宗上台之前,唐朝幾次接近滅亡。唐德宗時期,不僅在削藩戰争中失敗,還引發了泾原兵變,天子出逃奉天,唐朝幾乎就滅亡。泾原兵變對唐德宗的打擊很大,此後唐德宗就失去了積極進取之心,徹底變成了昏君。
在藩鎮問題上,唐德宗不再削藩,而是承認藩鎮的世襲特權;在内政上,唐德宗貶斥陸贽等賢臣,而是重用宦官,并将神策軍的統轄權交給了宦官窦文場、霍仙鳴,從此唐朝的中央武裝開始對宦官控制。在生活上,唐德宗開始大肆搜刮,縱情享樂。他設立宮市使,以低價強買百姓物品,稱之為宮市。

柳宗元
805年,唐德宗去世了,唐順宗李誦繼位。唐順宗是一個比較有想法的皇帝,他上台後就重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進行改革,這些人被稱為"二王劉柳"。這次改革被稱為“永貞革新”,其主要的目的在排斥宦官,打擊藩鎮。
唐順宗即位,下令蠲免民間對官府的各種舊欠;停止地方官進奉和鹽鐵使的月進錢;減江淮海鹽價,每鬥自三百七十錢降為二百五十錢,減北方池鹽價為每鬥三百錢;取消宮市;召回陸贽和著名谏臣陽城等;宣布京兆尹李實的A錢罪,貶為通州(四川達縣)長史。——範文瀾《中國通史》
“永貞革新”動搖了宦官勢力,遭到了宦官的反對。805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人擁立李純即皇帝位,即唐憲宗,順宗退位稱太上皇,史稱“永貞内禅”。接着,王伾被貶、王叔文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也被貶到了極為偏遠的西南、嶺南之地。這場政變宣布了“永貞革新”的夭折,唐順宗也似乎在第二年就被宦官殺死。
二,唐憲宗初期的強勢
唐憲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他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緻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
唐憲宗上台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西川節度使劉闢的叛亂。唐憲宗繼位的當月,原西川節度使韋臯病死,劍南支度副使劉闢自稱節度留後,并上書朝廷要求任命自己為西川節度使。巴蜀是唐朝的後方,如果西川節度使都割據了,那麼唐朝直接控制的地方就隻剩下關中了。是以,唐朝否決了劉闢的要求。
唐憲宗
接着于是劉闢發兵守境,割據一方。朝廷此時剛剛經過政變,政局未穩,唐憲宗就被迫向劉闢妥協,任命他為西川節度副使。不過劉闢不滿意,不僅要求當西川節度使,還要控制東川和山南西道。朝廷當然不同意劉闢的要求,于是劉闢發兵攻東川。當時朝廷大多數大臣都認為西川比較遠,難以用兵,宰相黃裳和翰林學士李吉甫力主對藩鎮強硬,主張用兵。
唐憲宗接受了黃裳、李吉甫的意見,任命左神策行營節度使高崇文為統帥讨伐劉闢。很快劉闢戰敗被誅,高崇文為西川節度使。益州之亂剛剛被平定,揚州的浙西節度使李琦又發動了叛亂。不久李琦失敗被殺。西川、浙西節度使的失敗,給其他節度使造成了很大的威懾作用,就連蓄謀作亂已久的山南東道節度使也奉召入長安。
唐憲宗在滅西川、浙西兩大節度使的叛亂後,就有些自傲了,開始對河北藩鎮用兵。809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去世,長子王承宗按照慣例沿襲。不過唐憲宗想削除河北藩鎮,就拒絕任命其為節度使。當年,唐憲宗就任命宦官吐突承璀為統帥,派遣左、右神策,河中、河陽、浙西、宣歙等道的共20萬的兵馬讨伐王承宗。白居易等群起反對,但唐德宗固執己見,依然以吐突承璀為統帥。結果這次戰争卻遭到了失敗,朝廷威信大降。
同時,唐憲宗在内政上也出現了問題。808年,他舉行特試選拔人才,牛僧孺、李宗闵等指陳時政,被考官楊於陵等列在上等。然而宰相李吉甫卻污蔑考官作弊,唐憲宗便不問是非,把大小考官和牛僧孺等都斥退。
自從河北戰敗之後,唐憲宗開始反思,不再重用宦官奸臣。810年,吐突承璀歸京師,李绛等力争要治他的罪。唐憲宗于是貶吐突承璀為軍器使,第二年吐突承璀因為受賄又被貶為淮南監軍。此後,李绛成為了宰相。在李绛的帶領下,朝廷的風氣得到了一定的改變。
812年,魏博鎮内讧,将士擁立田弘正為留後,田弘正舉魏博鎮六州土地歸順朝廷。河北藩鎮的事情也就暫時結束了。
814年,是唐憲宗一生的轉折點。這一年,他又重新重用宦官,814年,他又将吐突承璀調了回來,宦官勢力又開始猖獗。
這一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死,其子吳元濟暗中承襲其職。準西節度使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守着江淮的通往北方的漕運路線,唐朝早就想滅之。但山東半島的淄青節度使和淮西節度使唇亡齒寒,是以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就派遣大量的殺手到朝廷暗殺主戰派官員,宰相武元衡被殺、禦史中丞斐度也受傷。李師道還派遣大量的殺手到處燒殺,企圖幹預這次行動。
唐憲宗并未被李師道的行為吓倒,而是更堅決對淮西用兵。不過,唐憲宗的用将之道卻非常之差。唐憲宗這次任命嚴绶為主帥,但是嚴绶上任一年,隻知道巴結宦官,此外毫無功績。815年,唐憲宗又任命宣武節度使韓弘為統帥,然而韓弘本身就是藩鎮,是以也是停滞不進。直到817年,唐憲宗才任命主戰派的裴度為宰相,并取消了宦官的監軍之權,前方的部隊才積極對淮西開戰。這次削去淮西節度使,用了三四年時間,其消耗是十分巨大的。
元和藩鎮地圖
816年,唐憲宗又不聽朝臣谏阻,令河東、幽州、魏博等六道10萬大軍讨伐成德鎮王承宗,拉開了削藩的第二戰場。不過河北六道大軍群龍無首,都是互相觀望。造成的結果就是戰争沒有真正發動,但是調動兵馬造成的消耗卻不計其數。
淮西鎮被攻破後,再一次對藩鎮造成了很大的震動。818年,橫海節度使程權自請離鎮做朝官,于是朝廷收複滄、景二州。818年,唐憲宗指令魏博田弘正等讨伐李師道,李師道兵敗被殺,朝廷收複淄、青等十二州。此後河北藩鎮也宣布歸順于朝廷。
唐景陵
淄青節度使是當時最大的藩鎮,淄青節度使的滅亡,預示着唐朝距離統一也就不遠了。但是,唐憲宗又開始驕傲起來。818年,唐憲宗徹底淪落,他下诏求方士,求取長生不老藥,以至于性情大變,經常濫殺大臣和宦官。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短暫的“元和中興”就此結束。
所謂的“元和中興”,實際上并沒有出現中興的局面。唐憲宗在位期間,一直重用宦官,未能改變宦官專權的局面,唐憲宗被殺後,宦官直接控制了朝政。在藩鎮問題上,唐憲宗消滅了幾個節度使,但是大部分節度使的割據依然存在,尤其是河北藩鎮依然強盛。為此,“元和中興”不過是唐朝的回光返照罷了。李商隐的詩句來說就是“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