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米1-1戰平ac米蘭。
繼輸皇馬、平亞特蘭大、輸拉齊奧、平尤文圖斯後,國米本賽季第五次面對豪強級别對手,第五次與勝利無緣。
賽後,巴斯托尼表示:當你無法赢下比賽時,拿到平局總比輸球好。當球員拼盡全力後,把“無法拿下比賽”作為前提來說事,這揭示了如今國米的處境:但凡動了沖上限的心思,就會遇到現有兵員很難克服的強大阻力。

單就此戰來看,勞塔羅射失點球,另外錯過運動戰機會,很紮眼。
若從賽季至今整體表現來看,國米五戰勁敵不勝的原因都是:高強度比賽裡體力充沛的時段,和體力不支的時段,踢出的水準有幾個檔次的差距。
五戰都有着相似的橋段:在國米體力充裕的階段,球隊創造出得分機會,隻是沒把握好。在體力下降時段,幾個核心骨幹疲态盡顯,國米徹底失勢,或是握有優勢卻被追平逆轉,或是被對手圍毆給了裁判下手的機會,于是非平既負。
幾次賽後,小因紮吉都在批評攻擊線錯過機會。
固然,這是問題一方面,但這問題靠現有兵員根本無法解決,國米不可能指望勞塔羅突然就進化為米利托,話說回來,24歲的米利托與30歲的米利托也不是一回事。當體力出現問題的時段,球隊戰鬥力下滑數個檔次,這是國米如今的心腹大患。
此戰,巴雷拉、哲科兩人先後受傷,痛到龇牙咧嘴,但主帥不為所動。
直到兩人實在無力堅持,主動打手勢要求換人後,國米才将二人換下。
實戰證明,小因紮吉不敢換此二人是有原因的:此二人傷退,确實讓國米戰力下滑了數個檔次。
傷病,看似意外,實際上是必然。
積勞成疾。兩人太累了。
這種累反映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出場時間多,兩個人都是12輪聯賽、4場歐冠場場都得上,國家隊也是連軸轉。再者是比賽任務重,巴雷拉既要拼搶還要推進、傳緻命球,哲科既要搶點射門,還得做支點及回撤,負荷太重。
最重要的是:無人能分擔他們的心理壓力和肩上責任。
哲科是國米目前的得分王,巴雷拉是助攻王。其他人或許能做輔者,但很難成為穩定的“常備火力點”扛着球隊前行。這使兩條大腿更累,無論生理,還是心理。
現在國米隻能期待二人的受傷能讓他們逃掉這波國家隊征召,安心養傷回血。否則一旦長期缺席,将給國米造成更大損失。
此戰ac米蘭打法思路明确,拼消耗。
首發重用克魯尼奇去死怼布羅佐維奇,不惜讓迪亞斯換位。
效果明顯,此戰b羅作用盡失,全場僅有2次“recuperi”(奪回球權),隻有凱西的1/5,隻有恰爾汗奧盧的1/6。
下半場,ac米蘭換上雷比奇、本納賽爾等人,在國米不支的前提下,試圖用體力和拼搶優勢去收割比賽,也讓國米徹底失去求勝可能。
賽後,意大利各電視台嘉賓(如貝爾戈米、西格諾裡)盛贊皮奧利這是高招。
因為他的做法,讓ac米蘭的兩大優勢被放大:其一,年齡優勢。密集賽制中體力恢複更快。其二,積分優勢。米蘭領先7分之多,并不是非赢不可。打平能給國米“錯過追分機會”、“擋不住米蘭勢頭”的心理暗示。
更重要的是,這顯示了皮奧利不隻看重眼下的得失,更着眼長期利益。迫使國米兩大核心傷退,又鞏固自身積分優勢,看似平局,戰略上米蘭才是赢家。
小因紮吉賽後非常不爽,對結果失望,顯然他也清楚,國米付出慘痛代價卻隻拿到1分,戰略上是輸家。
其實,小因紮吉并不甘心接受平局。
是以最後一個換人,國米用迪馬爾科換下巴斯托尼,目的是加強進攻,力求博個3分。但正是這個換人,導緻國米最後時刻險象環生,若非門框救險就可能慘遭絕殺。
原因很簡單。
首發平均年齡高達29.3歲的國米,在21天7賽的第7戰,根本無力支撐如此高強度的90分鐘消耗戰。最後時刻體能危機爆發,從巴雷拉受傷下場後,國米中場争奪就徹底處于下風。
恰爾汗奧盧等人雖養精蓄銳一周,但這種高強度比賽,也就70分鐘體力而已。
是以國米隻能靠巴斯托尼頂上中場,勉強支撐。換人後,國米最後這點倚仗也徹底失去,于是局面失控,險情不斷。
這就是一個信号:國米若可接受平局,尚能勉力應對;若心有不甘,非要三分,那将面對山大的阻力。
這也是國米本賽季狀況的真實寫照:務實者認為球隊保住下限就夠本,那對成績和戰力還算滿意。雄心壯志者表示不服,認為國米還是冠軍實力,不在榜首就是犯罪,是以痛苦郁悶,心懷怨憤。
一言以蔽之:這賽季國米能力絕對值就這些,要沖上限需要魔法,這條路注定坎坷波折、荊棘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