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生動物之蒙古野驢一、形态特征二、栖息環境三、生活習性四、分布範圍五、繁殖方式六、種群現狀七、保護級别

作者:武岡之家

蒙古野驢(學名:equus hemionus):外形似騾,體型介于家驢和家馬之間,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

典型荒漠動物,多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亞寒帶。營遊蕩生活,耐幹渴,冬季主要吃積雪解渴。叫聲像家驢,但短促而嘶啞。8-9月份發情交配,雄驢間争雌激烈,勝者擁有交配權。蒙古野驢具有極強的耐力,既能耐冷耐熱,又能耐饑耐渴,并且具有敏銳的視覺、聽覺和嗅覺。由于"好奇心"所緻,常常追随獵人,前後張望,大膽者會跑到帳篷附近窺探,給偷獵者可乘之機,遭到大量捕殺。

分布于中亞及西亞各國,中國分布于内蒙古、甘肅和新疆。為中國一級保護,iucn瀕危,cites附錄Ⅰ。

野生動物之蒙古野驢一、形态特征二、栖息環境三、生活習性四、分布範圍五、繁殖方式六、種群現狀七、保護級别

蒙古野驢

蒙古野驢是大型有蹄類動物。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厘米,肩高約120厘米,尾長80厘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于家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線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線。

生活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區,多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亞寒帶。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冬季則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屬典型荒漠動物。

1、遷徙

蒙古野驢有随季節短距離遷徙的習性。平時活動很有規律,清晨到水源處飲水,白天在草場上采食、休息,傍晚回到山地深處過夜。每天要遊蕩好幾十公裡的路程。在野驢經常活動的地方,未受到驚擾的蒙古野驢移動時喜歡排成一路縱隊,魚貫而行。在草場、水源附近,經常沿着固定路線行走,在草地上留下特有的"驢徑"。驢徑寬約20厘米,縱橫交錯地伸向各處。

2、叢集

蒙古野驢有叢集活動的習性,雌驢、雄驢和幼驢終年一起過遊蕩生活。每群5-8頭或20-30頭。在夏季,水草條件好和人為幹擾少的地方,蒙古野驢群體會很大。生活在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的依夏克帕提湖邊的蒙古野驢群,大群的個體數常常在100多頭到200多頭之間。而在柴達木盆地北緣的哈爾騰盆地一帶,通常是3-5頭結小群活動,單獨活動的野驢個體也比較常見。

3、習性

野驢善于奔跑,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45公裡,甚至狼群都追不上它們。好叢集生活,警惕性高。營遊蕩生活。叫聲像家驢,但短促而嘶啞。蒙古野驢具有極強的耐力,既能耐冷耐熱,又能耐饑耐渴,并且具有敏銳的視覺、聽覺和嗅覺,能察覺距離自己數百米外的情況。若發現有人接近或敵害襲擊,先是靜靜地擡頭觀望,凝視片刻,然後揚蹄疾跑。跑出一段距離後,覺得安全了,又停下站立觀望,然後再跑。總是跑跑停停、看看後再跑。

蒙古野驢有一隻哨驢,警惕性極高,忠于職守。接近于它500-600米處時,它開始慢慢跑去人走它跑,跑跑停停,始終與人保持500-600米的距離,最後它在引誘人朝着驢群的相反的方向走去,以確定驢群的安全。驢群通常為20-200多隻一群,一旦發生危情,驢群中的頭驢會帶着其它成員排成"一"字形逃跑,聲面十分壯觀。

4、食性

蒙古野驢極耐幹旱,可以數日不飲水。冬季主要吃積雪解渴。以禾大學、莎草科和百合科草類為食。喜歡吃茅草、苔草和蒿類。在幹旱的環境中會找到合适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來飲用,還可以供藏羚等有蹄類動物飲水。聰明的蒙古野驢在幹旱缺水的時候,會在河灣處選擇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掘井"。它們用蹄在沙灘上刨出深半米左右的大水坑,當地牧民稱為"驢井"。

分布于中國、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蒙古和土庫曼斯坦。

區域性滅絕: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伊拉克、約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俄羅斯聯邦、阿拉伯叙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和土耳其。

偶入:以色列、哈薩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烏克蘭、烏茲别克斯坦。

8-9月份發情交配,雄驢間争雌激烈,勝者擁有交配權。懷孕期約11個月,每胎1仔。每年8-9月份,蒙古野驢進入繁殖交配期,此時,雄驢性情變得很兇,頻頻嘶叫。它們為争奪交配權時常發生激烈的咬鬥。取得勝利的雄野驢控制整個驢群的活動,哪隻驢不聽話,就對它又踢又咬。蒙古野驢對幼仔照顧得很周到,曾看到一群野驢過河時,一隻小驢爬不上河岸,兩隻大野驢将它架在中間,用肩把小野驢推上岸的有趣行為。

由于保護措施得當,野驢的種群數量逐年增加,僅在羌塘就有近6萬頭。據估計,1989年時蒙古野驢的數量約在5.6萬頭左右,1998年的總數接近8萬頭。另外,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調查統計,在阿裡察布鄉北部和尼ma縣西北部的局部地區有數量龐大的野驢群,有些群體的數量達到500頭以上。1982年卡拉麥裡山自然保護區成立之時,僅存450頭左右。經過20年的保護,截至到2013年數量約有4000頭左右。由于地質曆史時期氣候的變遷、人類的直接捕殺和改變野驢的生存環境,蒙古野驢的分布區已縮小,僅限于西北地區、蒙邊境沿線。截至到2013年中國的數量不超過2000頭。但此次考察的巴彥淖爾盟北部發現蒙古野驢641頭,計算估計該活動區内有1.14萬頭左右,這個數字表明目世界上蒙古野驢的總數遠遠超過6500頭。

專家推測蒙古野驢湧入中國的原因可能是:

(1)該地區是蒙古野驢的原始分布區,野驢湧入中國是一種自然回歸。

(2)蒙古國方面環境條件适合,野驢種群增長,超過環境容納量。

(3)蒙古國降雨偏少,草場發育不好,水資源缺乏,而中國巴盟地區降雨偏多。

蒙古野驢是珍貴的有蹄類動物,要保護好這個種群,首先要保護好蒙古野驢的生存環境,建立蒙古野驢自然保護區。大緻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将烏拉特後旗的梭梭林保護區擴大400平方公裡,形成一個蒙古野驢的梭梭林自然保護區。第二步,與蒙古國合作建立跨國保護區。蒙古野驢可能有長距離遷徙的特性,建立跨國保護區将會更好地保護這一物種,并能争取國際保護基金。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别:一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中國紅皮書》e 瀕危等級:瀕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