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期南京圖書館曬的是它們珍貴的稿抄本,本次曬的是13種珍貴的稿抄本。其中有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稿本《天下郡國利病書》,錢大昕、黃丕烈(倩沈書山書)跋,以及著名藏書家吳骞稿本《巾箱集》,此手稿從未刊刻,亦未見于各家書目著錄,極為珍貴。(圖文來自微信公号“南京圖書館)
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
(清)顧炎武撰 稿本
錢大昕、黃丕烈(倩沈書山書)跋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甯人,号亭林,昆山(今屬江蘇)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以明遺民自居不仕,清代考據學先驅,有《音學五書》《日知錄》等。
顧氏身處明末存亡之際,倡導經世緻用之學,曆覽廿一史、天下郡縣志書及文集章奏,彙錄為輿地之書與利病之書。輿地書為《肇域志》,利病書即此書。此書曾遭兵燹有所散佚,後又經顧氏增補,然終未全部完成。顧氏自序雲此書“不曾先定義例”,但是從整體結構來看,此書先總論,後分省,有一定的叙述原則。
無闆框,各冊行款不定。钤“臣大昕印”等印。國家名錄号01652。
玉琴齋詞不分卷(清)餘懷撰 稿本
吳偉業、尤侗題辭,
顧廣圻、孫星衍、魏錫曾、許增、丁丙跋
餘懷(1616-1696),字澹心,一字無懷,号曼翁、廣霞,又号壺山外史、寒鐵道人、衲香居士,晚年自号鬘持老人。莆田(今屬福建)人,僑居金陵,自稱江甯餘懷、白下餘懷、下邳餘懷等。
正文不分卷,收詞二百餘阙。詞采清麗,意境綿邈。
框高20.7厘米,寬12.3厘米。半葉七行,行十八字,藍格,上下花邊,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钤“餘懷之印”、“廣霞”、“吳偉業印”、“梅邨”、“尤侗之印”、“楝亭曹氏藏書”、“長白敷槎氏堇齋昌齡圖書印”等印。國家名錄号06533。
莅政摘要二卷(清)陸隴其輯 稿本
潘世恩、張廷濟、陸震跋
陸隴其(1630-1692),原名龍其,譜名世穮,字稼書,平湖(今屬浙江)人。
是書二卷,述為官從政之道。開篇雲:“莅官之要曰廉與勤,不特縣令應爾也。”
半葉八行,行二十四字。無版框。钤“陸震”、“臣陸震印”、“嘉興張廷濟叔未父稿書”等印。國家名錄号04237。
東城雜記二卷(清)厲鹗撰
稿本 丁丙跋
厲鹗(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号樊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書前為雍正六年作者自序。正文分上下二卷,記錄杭州東城舊聞遺事、名勝古迹、風土人情,偶涉詩文題詠。叙事略古而詳今,可補武林舊志之所未詳。
框高18.2厘米,寬12.7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單邊,上下黑口,單黑魚尾。钤“八千卷樓珍藏善本”、“錢唐丁氏藏書”、“疆圉柔兆”、“疆圉涒灘”、“四庫著錄”、“辛卯劫後所得”等印。國家名錄号01682。
山海經補注五卷
(清)惠棟撰 稿本
惠棟(1697-1758),字定宇,一字松崖,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時人稱“小紅豆先生”,乾嘉學者,專治經學。
正文分五卷。卷一《南山經》《西山經》,卷二《北山經》《東山經》,卷三《中山經》,卷四《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海内南經》《海内西經》,卷五《海内北經》《海内東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正文後有惠棟撰跋,撰寫時間為雍正庚戌。
框高21.4厘米,寬15.2厘米。半葉十二行,行字不等,四周雙邊,上下粗黑口,雙對黑魚尾。國家名錄号04817。
三國志注補六十五卷
(清)趙一清撰 稿本
陶浚宣校并跋
趙一清(1709-1764)字誠夫,号東潛,浙江仁和(今杭州餘杭)人。
正文前有清光緒二十二年陶浚宣撰跋,佚名抄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關于避諱帝名的聖旨,《晉書·陳壽傳》,《宋書·裴松之傳》,劉宋元嘉六年裴松之撰《上三國志注表》。正文六十五卷:三國志注補目錄上,卷一至卷三十魏志;三國志注補目錄中,卷三十一至卷四十五蜀志;三國志注補目錄下,卷四十六至卷六十五吳志。
框高20.2厘米,寬14.8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钤 “浚宣手校”、“陶文沖讀書記”、“八千卷樓珍藏善本”、“丁氏八千卷樓藏書記”等印。國家名錄号10171。
巾箱集四卷
(清)吳骞輯 稿本 吳骞題識
吳骞(1733-1813),字槎客,一字葵裡,自号兔床山人,海甯(今屬浙江)人。藏書家,築藏書樓名拜經樓。其中精善之本多有吳氏所作校勘并跋文,後被錄入《拜經樓藏書題跋記》。時黃丕烈擁有宋版書百種,自題藏書室名為“百宋一廛”,吳骞多元版珍本,便自題其室名曰“千元十駕”,以相匹敵,學林傳為佳話。
每冊封面原題名“湖海詩存”,後圈塗改為“巾箱集”。正文分四卷,收錄清人一百二十餘家詩作四百餘首。各家之下附作者小傳,次為詩作正文,行文間有吳骞評注,多為其讀詩感受,也表明了編輯者的遴選标準。一些詩作僅憑此書得以保留。此手稿一直不曾刊刻,亦未見于各家書目著錄,極為珍貴。
開本高26.8厘米,寬18.4厘米。行款不一,無行格。國家名錄号12030。
石洲詩話五卷
(清)翁方綱撰 稿本
翁方綱、葉繼雯跋
翁方綱(1738-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蘇齋,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進士,曆典江西、湖北、江南、順天鄉試,累官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博學宏攬,精研經術,于金石、譜錄、書畫、詞章皆有所長,尤以詩名著稱,為嘉慶中期詩壇領袖。曾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著有《兩漢金石記》《蘇詩補注》《複初齋全集》等。
是書乃翁方綱視學粵東時與學生論詩所記,作于乾隆三十至三十三年。在翁氏改定時,前五卷草稿被人竊去。五年後,友人葉繼雯從書肆購得,返還翁氏。翁氏發現書尾竟已被人冒用自己名義作跋,無奈将僞跋圈去,于旁另作一跋述其經過。此二跋并列書尾,字迹懸殊,令人莞爾。葉繼雯,字桐封,乾嘉時湖北漢陽人,進士,官至刑科給事中。富藏書。
框高19厘米,寬13.2厘米。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钤“覃溪”、“葉氏珍藏秘笈”、“翁方綱”(僞)、“正三一字忠叙”(僞)等印。國家名錄号12070。
古歡堂經籍舉要一卷
(清)吳翌鳳撰 稿本
章钰題跋
吳翌鳳(1742-1819),初名鳳鳴,字伊仲,号枚庵、一作眉庵,别号古歡堂主人,祖籍安徽休甯,僑居吳縣(今江蘇蘇州)。
全書僅一卷,據卷端“古歡堂經籍舉要卷之一 經類一”可知此書非全本。
框高19.3厘米,寬13.5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藍格,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钤“士禮居藏”等印。國家名錄号11707。
孟子正義三十卷
(清)焦循撰 稿本
汪鋆題跋
焦循(1763-1820),字理堂,揚州人。博聞強記,于經史、曆算、聲韻、訓诂之學皆有研究。
今存最早的《孟子》注解為東漢趙岐所作《孟子章句》,焦循此本即對漢趙岐注所做的正義,也可看作是對趙注的完善。此書采擇曆代經史傳注及清初以後六十五家學人著述中,有關《孟子》與趙注的诠釋與論見,并對原書涉及到的名物典制,幾乎無所不考,是對乾嘉時期《孟子》研究成果的總結。
框高18.2厘米,寬13.4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紅格,紅口,左右雙邊。钤“真州汪氏硯山所讀”、“儀征汪氏珍藏”等印。國家名錄号11518。
水經注疏證四十卷
(清)沈欽韓撰 稿本
沈欽韓(1775-1831),字文起,号小宛,别号織簾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嘉慶舉人。學問淵博,精史地之學,長于訓诂考證,尤擅地理方面疏證。著有《兩漢書疏證》、《左傳補注》等。
此稿本以武英殿活字印本《水經注》四十卷為底本,于原書天頭地腳及行間批注細加箋注。此書經沈氏以朱墨二筆多次校對,卷後多記校刊時間。
書名據卷末朱筆“沈欽韓定本并疏證”而定。每冊内封行書大字水名。書根以司空圖《詩品》典雅篇語“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澹如菊”為序次。
框高24.4厘米,寬15.3厘米。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钤“沈生”、“欽韓曾讀”、“小宛心賞”、“織簾勘書之室”等印。國家名錄号01689。
春秋比類觀例二卷(清)王銘西撰 稿本
夏炜如跋 戴望、駱粲、陳鼎、許棫、湯成烈、陸鼎翰、吳康壽題款
王銘西(1822-1893),字愚溪,自号大癡,陽湖(今江蘇常州)人。精《十三經注疏》,有《春秋》學著作三種。對天文地理亦有研究,尤其熟習吳中水利,著有《常州武陽水利書》。
正文凡二卷,卷一進制王月日時例等十四條,卷二平暨及輸例等三十七條。
開本27.9厘米,寬18.0厘米。半葉十二行,行三十一字,小字雙行同。钤“夏印炜如”、“永曦”印。國家名錄号10112。
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六卷續十卷
(清)薛福成撰 稿本 存十一卷(一、續全)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盦,江蘇無錫人。曾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近代洋務運動主要上司者之一。
此日記六卷今存卷一,起迄時間為光緒十六年正月十一日至二月十七日;續卷十卷,起迄時間為光緒十七年三月初一至光緒二十年五月二十八日。
前卷:框高18.6厘米,寬11.4厘米。半葉九行,行二十五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版心下镌“松竹齋”。續卷:框高17.1厘米,寬12.6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左右雙邊,黑口,單魚尾。版心下镌“無錫薛氏私稿”。有清薛瑩中校。國家名錄号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