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濁翁、石人等别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傅山推崇老莊之學,尤重莊學。後加入道教,自稱為老莊之徒,自覺繼承道家學派的思想文化傳統。他對老莊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泰初有無"、"隐而不隐"等命題,都作了認真的研究與闡發,對道家傳統思想作了發展 。
曾為明諸生。明亡為道士,隐居土室養母。康熙中舉鴻博,屢辭不得免,至京,稱老病,不試而歸。《莊子》 的經典性智慧成為傅山所汲取的思想資源, 超越千古的知心之論。傅山自謂: "癸巳之冬, 自汾洲移寓土堂, 行李隻有 《南華經》 , 時時在目。"他曾以顔體小楷書寫 《莊子》 一書中的 《逍遙遊》 、 《人間世》 、 《外物》 、 《則陽》 等篇 。并常以老莊之徒自居。
顧炎武極服其志節。于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于書畫醫學。著有《霜紅龛集》等。一些武俠小說裡,傅山被描寫為武俠高手。他是著名的道家學者,哲學、醫學、内丹、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國術、考據等無所不通。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傅青主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颙、顔元一起被梁啟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
放大了看看傅山的精妙:
傅山在書法藝術理論上是有貢獻的。他所提出的“四甯四毋”理論極其精辟,對整個藝術範疇有着普遍意義和深遠影響。“甯拙毋巧,甯醜毋媚,甯支離毋輕滑,甯真率毋安排”,足以影響中國書學領域。作書甯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華巧,應追求一種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藝術境界。甯可寫得醜些甚或粗頭亂服,也不能有取悅于人、奴顔婢膝之态,尋求内在的美。甯追求松散參差、崩崖老樹、也不能有輕佻浮滑,自然潇疏之趣,遠勝品性輕浮之相。甯信筆直書、無需顧慮,也不要描眉畫鬓,裝飾點綴,有搔首弄姿之嫌。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