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典型的「學生思維」有哪些?覺得還挺有意思。因為自己2010年 也是從學生身份加入facebook,然後經過了4年的洗禮,有一些自己和同僚們的總結。特地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個問題是很有意義的, 特别是我最近2年開始帶人以後,有幾點注意好了之後的确可以幫忙很多new grad學生更加地适應工作和職業發展。(想起當年我畢業的時候,2010年,剛踏入工作的時候犯了不少的錯誤;現在想想,自己的确很菜,還走了不少彎路)是以這裡我回想總結了下,大概這幾點要好好注意。(因為是在美國學校畢業和加入矽谷公司,是以有個别幾點是針對北美;但是大部分觀點還比較通用,行業是:網際網路+計算機。)
1、主動攬活和思考
如果說大學的時候,有老師給你布置任務而且還有deadline之類的東西。在工作上似乎開始也有上司給你配置設定一些任務;如果用 tower 或者 teambition 的話,一些任務還有deadline,貌似和上學的時候一樣。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工作上上司喜歡的是你能夠proactive(預先主動地,這個詞不好翻譯) 自主地去把負責的事情做好。你要能自己去規劃一些事情,有好的想法的話(并且是能夠落地的)可以及時和他們去回報。一般的上司隻在你入職最開始的時候,像老師那樣來給你布置作業,甚至還有些無微不至的關懷,但是最後希望的都是你能夠成長起來,獨擋一面。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開始入職的時候,你就好像lol裡的英雄出生一樣,你要做的是帶線補刀,打小怪,就好像完成一個個任務一樣;但是你在心中要有一本明确的認知:打小怪補刀賺線隻是一個過程(過渡階段),并不是全部;其目的是為了給你漲經驗漲錢漲等級,然後你的目标是要發育成一個能線上打崩對手能gank能團戰而且和整個團隊互補能夠配合的英雄!你不是打怪機器,也不是補刀能手,這些隻是一個過程,是以你眼睛不能隻看着自己今天完成了幾個任務(新人的任務一般都是很小粒度的bug或者是小功能),而是心想自己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可以成長多少,自己開始出去gank或者團戰還欠缺什麼?如何來補全?
2、擴大你的圈子
不要隻呆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這個我做得不太好,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之前競賽、程式比别人寫得快那麼一點,于是就可以不在乎圈子和關系。于是漸漸地隻和自己熟悉一些中國朋友(圈子不夠國際化)吃飯和玩。
到了最後我才意識到,當一個工程師做到了上面的級别,你代碼能力的重要程度指數型下降,而你的soft skill(除了程式設計能力之外的軟實力) 則越來越重要。這時你的圈子和人脈(即使在公司裡)就顯得越來越重要。是以,我建議你逼自己走入主流的圈子。比如:“team lunch” 這種東西,不管他們是什麼牛鬼蛇神,吃什麼難吃的東西,你都是要去的,是強制的。國内的話,如果你是工程師的話,就要主動和其他部門或者公司其他職能部門多溝通和合作,不要隻是簡單地埋頭寫代碼。
3、行業趨勢分析
看未來和趨勢,而不是眼前。這點我覺得是學生事情剛踏入工作的時候最容易犯的錯誤。根本原因是學生時代一般都沒錢也沒太多眼界,是以開始掙錢了之後,覺得随便一些收入很容易滿足,進而settle down下來。
我看到很多新畢業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時候,看得不是未來(趨勢),而隻看眼前。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我加入facebook的時候,旁邊同學問我說為什麼不去google或者apple,那時他們的android和iphone,還有搜尋和mac業務如日中天,去一個社交網站幹嘛?(當時facebook可沒有instagram,whatsapp和oculus vr),甚至還有人有了facebook的offer和微軟的offer或者google的offer,最後選擇去了google的。
也有人隻看工資和現金,對股票和option不去研究甚至擺出一副不在乎的态度的。甚至還有人說 google 食堂的菜更多,說google因為有遊泳池或者免費的洗衣機,真讓人哭笑不得。
創業路上有一句話叫做順勢而為。看清以後發展的趨勢非常重要,而且你在這個公司或者這個領域要在起步之前(看清楚,是之前)就趕緊跳上去;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勢公司的成長(而不是在公司已經飛得很高的時候上去)。
這些道理說出來大家好像都很明白,但是在親自選擇的時候很難不犯錯誤,因為人們總是不願意思考以後的不确定性而趨向于選擇當下的安逸。不然這裡問幾個問題?你是選擇 bat 還是創業公司? 是選擇網際網路金融的領域還是o2o領域?vr/ar 是走向爆發還是扯淡?(對的,您要思考!同學)
4、厘清工作的優先級
prioritize your tasks:(厘清自己工作的優先級)具體說來就是:學習上的課程是有限的,作業也有有限的,而且還有相對明确的deadline和最後一個期末考試;考試完結後,幾乎學業清空一段時間。但是在工作上你會發現你沒有一個類似暑假或者寒假的東西,另外最可怕的是你的活是幹不完的——對的,是無窮無盡的。特别你是在一個上升期的網際網路公司的話,給你任務的速度很多時候是超過你的處理速度的。
是以這個時候,你在接到一個被配置設定的任務或者一個email要求你幹什麼的時候,你不是要馬上可以做,而是要強迫自己停頓下,厘清現在這個任務的優先級,然後配置設定好開始時間,之後再開始做。這點尤其重要!特别當看到一個簡單或者routine的任務被email或者tower上配置設定來的時候,不要因為任務簡單就馬上跳上去幹,不然這樣極可能被簡單重複勞動把自己的時間全部占光,最後沒來得及幹重要的事情,或者沒有精力去思考更加長遠更有影響力的事情。
是以,重申一次,去做impact和urgency最高的事情(這種事情一般來說不是很愉悅,甚至是比較棘手或者說是無從下手的事情),而把簡單重複的活盡量後排(或者delegate出去)。這時你才會發現你的忙碌是有意義的,而不是僞工作(pseudo work)。
我常常看到一些畢業不久的人每天都很忙,但卻沒有抓住重點,隻是為了忙碌而忙碌,或者用更加貼切的話描述是:“為了感動自己而忙碌”。很多時候這樣的忙碌,最後都是一個屁。
之前在facebook裡,對于這樣的同僚有一個稱号叫做“pseudo worker”,上司的職責是直接給他們透徹的回報,讓他們認清自己工作的impact最大化的地方到底在哪兒,同時告誡他們要忍住低impact的簡單任務的誘惑。對的,那些垃圾任務有着一種誘惑;誘惑着沒有定力的人一直去做,一直去做,感覺自己特别有成就感,特别“忙碌和充實”。是以要小心!
在國内創業路上也有很多這樣的創始人(或者cofounders),他們自己的方向可能沒怎麼想清楚,或者路線制定有錯,卻一天到晚在朋友圈曬自己和同僚們的加班,覺得這樣的“忙碌”很充實。其實這是一種很可怕而且對團隊極不負責的做法。一般在工作時長驚人但又沒有unicorn估值的公司裡,我總覺得加班是一種羞恥,是團隊上司不會分優先級或者戰略不明确的表現;如果創始人還一直在那裡秀加班來感動自己的話,我的建議是“盡早離開這樣的公司”。同時我還敢打賭,90%這樣的公司在加班(和日常工作時間裡)的效率非常低。
5、工作不是你的全部
這點我不太想展開,就羅列幾點:
家庭很重要,美國人特别注重life-work balance,在工作台上經常是家庭合照;
b.可能對于沒滿30歲的人沒有感覺。但是當你邁過30歲這個坎,你會更加注重小孩和家庭的重要性。kids are your future,這是老美們經常說的話。是以那時你應該把重心轉到家庭和下一代身上,讓他們成為你生命的延續(雖然這很俗,但是是事實。我們都是dna的奴隸)。
c.你的身體才是最重要的。不停加班熬夜的時候想想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工作上的很多事情(比如一些小的功能、小的bug)其實對于公司影響沒你想象的那麼大,而你的身體才是你自己最為寶貴的東西。是以多健身多鍛煉作息正常别抽煙。你如果去矽谷逛一圈,最好再工作個一段時間,你會發現那邊煙民很少(很多煙民是印度和中國人,還是一些開發中國家的人)。
公司高管經常性的行為是早起健身和周末陪家人,然後還把各種曬幸福的照片往facebook上發,給人一種齊樂洋洋的感覺。這是一種更加級别的炫耀,是超越了曬車曬房曬奢侈品的更進階别的一種炫耀。
6、停下來思考職業規劃
工作起來之後經常會覺得節奏很快,壓力很大,使得整個大腦感覺像是被填滿了,還有感覺在很長連續的時間裡一直馬不停蹄地去應付各種各樣的事情。
zuck在一期q&a的時候,被問及你是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的;他回答比較長,但是他核心說的一點就是 "don't do thing reactively, but proactively.“ 不要機械式地做被配置設定的活,而是自己主動規劃自己的任務和要後續鍛煉和進步的方向。是以,bill gates和zuck都會選一年中的一周停下來進行深度思考(gates的思考周),是以你的思考周在哪兒?即使你沒他們那麼牛,來幾個思考日總歸可以的吧?:d(您又尴尬地笑)
7、學會感謝别人
越到後來,越感到旁邊牛人的豐富,越能夠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和眼界的局限性,是以學會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過更加重要的(或者經常被學生忽略的)是在平時的工作中多承認和感謝别人的幫助(在facebook裡叫acknowledge others' credits first)。
比如在launch product或者在做 demo 或者任何 presentation 之前,都應該感謝這次産品或者項目的幫助者;先把他們都感謝一番,最後再說自己或者團隊做的事情。隻有時時刻刻去acknowledge别人貢獻的人,才能不斷吸引好的團隊凝聚在你的周圍,也隻有這樣你才能變成一個合格的上司者(leader)。這裡推薦一本書(也是facebook團隊内很火的書)。
8、管住你的虛榮心和嘴
切忌一點:不要把不是自己做的東西說成是自己的成績;也不要把整個團隊的東西說成是自己一個人的成績。這是大忌,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