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潘登 通訊員/陳可夫)“要不是專家幫辨認,我都不知道這是鮰魚。”7月1日清晨,漁民吳阿樹和兒子來到西江梧州段水域,開始今年西江禁漁期解禁後的首次捕撈,收獲多多。
在長洲水利樞紐壩前水域投下漁網,幾個小時後,吳阿樹就收獲了總計30多公斤重的鲢魚、大頭魚、鳡魚,平均每條魚的重量都超過2公斤。令吳阿樹感到更興奮的是,他還捕撈到一條近十多年來都未見過的魚種,有5公斤重。後經漁政執法部門從業人員鑒别,這是鮰魚。
禁漁後,魚更多了更肥了。吳阿樹稱,禁漁前,一天隻能打十多公斤魚,很多重量不足一公斤。而記者了解到,不少漁民在解禁首日捕撈到超過6公斤重的鳡魚,以及鲶魚、骨魚等市場售價每公斤高達30多元的經濟魚類。
梧州市漁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蘇亞賓長期關注西江漁業資源發展,他告訴記者,鮰魚是生活在長江水系的名貴魚種,西江上遊的紅水河流域也有少量分布。由于鮰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加上漁民過度捕撈,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野生鮰魚就已經很少出現。
鮰魚的回歸是西江水質變得更好的見證。據了解,經國務院同意,包括西江梧州段在内的珠江流域2011年開始禁漁,今年起,禁漁時間調整為3月1日零時至6月30日24時,比往年增加了兩個月。梧州轄區内的西江、浔江、桂江、北流河、濛江河全部納入禁漁範圍。
據梧州市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陳勇佳介紹,梧州市三江彙流、水資源豐富,分布着20多種國家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品種,是珠江水系鳡魚最大産卵場所,也是中華鲟、花鳗鲡、鲥魚、長臀鮠等國家重點保護或瀕危珍稀魚類生長活動和産卵場之一,實行禁漁以後,鳡魚、鳙魚等原來并不常見的魚種逐漸恢複為優勢種群,西江梧州段國家級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江段成為珠江流域最大的廣東鲂(俗稱花邊)魚類、鳡魚天然産卵繁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