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光鬥六方印的不平凡傳承
文|左克勤
先祖左光鬥,身處亂世,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有決心以身殉國的壯志,勇鬥閹黨,丹心碧血寫青史!數百年來,百姓稱鐵骨禦史!贊譽不絕,浩氣長存,千古流芳!
光鬥公六方印章的故事,坊間百姓口口流傳!更有名家、文人雅士著書立說,深究其源頭。有《兩浙輶軒續錄》《友聲集》等知名典籍存世。其中以清代翁方綱先生的《複初齋外集》闡述為精細、深刻!還收錄了六方印章的拓本圖檔。印文均為彖體,古樸雅緻!
印文的釋說,前賢與當今的文化愛好者都有許多引經據典詳盡的說明和解說。就六尺巷文化群裡先後就有劉東、左中兩先生作專門文章細說光鬥公的六方印章。一度受到群友的關注和興趣!
在前不久的枞陽縣左光鬥紀念館開館儀式上我見到六方印大型雕塑座立于門前,不由得想起,這六方印的來曆,頗有不少神奇之處!也讓我有了不少遐想!
最初我了解到六方印是父親給我留下的兩本書。其中一本《泾川左氏宗譜及桐城誌鈔》的後頁上,附有九五年春左氏八房頭留桐城唯一後人左克貞給遠在東北吉林扶餘左永山的信,說附贈有左光鬥六面印的拓片。并解釋說“此印蛻是竹葉亭姚元之先生後裔姚佰将先生所贈。”書中還附有另一頁是《桐城詩詞》創刊号上的插頁影印件,刊印了左光鬥的六方印拓片,並附說明如下:半世紀前,桐城中學教師姚沛生先生偶于商販購得方寸印章一枚,上下四方均為篆籀古刻。經辯認,系左忠毅公遺物。……而印章幸于建國初獻安徽省博物館得以珍藏。今《桐城詩詞》創刊,姚翁望先生提供拓片,始得刊佈。六方印文複經多方延請專家學者鑒定于上。
姚佰将先生是建國初期桐城師範校長。當時受極左路線影響,長期沒有受到公正待遇。夫人方婉,教師職業,亦如此。
姚沛生先生,家學淵源,藏書甚豐,尤勤奮鑽研,知識淵博,一直在桐城中學教書育人,堪稱一代名師!
兩位老先生都是我家的鄰居,了解堪多!
尤其是姚沛生先生,家住左公祠巷東,與我家老宅近在咫尺。且先生兒子與我同班同學!
記得解放初期的桐城市井,街道商販多不勝數。那時剛經曆多年戰亂不久,是國家經濟恢複的貧窮時期,市面上物資短缺,無可交流買賣!市民大多以家中的舊衣、舊物,通過走鄉串戶的舊貨商販換取微薄的錢财或粗糧,以維持生計。我兒時常見祖輩在家與商販交易。記得我十分讨厭這種讨價還價的做法,不了解和體會當時百姓生活的艱難和不易!那時候,我也常去同學姚大旺家,見到姚老先生隻是提個布包去校上課或傍晚放學回家。如何先生能見到街市川流不息的舊貨擔子上左光鬥的六方印呢?
還有,姚先生所住的宅屋與我們家祖屋啖椒堂也僅是一條巷子所隔。是不是先祖光鬥公冥冥之中看中了這位飽讀詩書的姚先生,如同當年看中了史可法先賢一樣呢?正是姚先生的發現和購得,有幸留存才傳承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六方印!
前文所講到的姚佰将先生将六方印拓片贈左氏鄰人左克貞。我想,這姚先生所贈拓片也應該來源于其族人姚沛生先生!是先生念其是左氏先祖遺物!敬仰先祖的風骨所緻!
所幸的是姚沛生老先生早年意外購得六方印,經确認為左光鬥遺物
不久,在建國前就将印章獻給安徽省博物舘收藏!可見先生的家國情懷,深深熱愛祖國文化,無限敬重家鄉前賢!倘若留在家中收藏,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記得文革時代的文化浩劫當中,桐城中學的造反派紅衛兵深知老先生家藏珍籍豐富,破四舊時從姚老先生家裡抄家。拉了幾闆車書在文廟廣場焚燒數日,讓人痛心不已!
想當年如若不是姚先生将六方印慷慨捐贈國家,或将六方印留在家中,必遭刼難!那還有今日省博物館六方印的展陳!那裡又有光鬥公的遺物存世!
聯想當時為四類分子身份的家父受此驚吓,才嚴厲要我翻出祖父收藏遺傳下來的一套《左忠毅公文集》和在譜箱裡收存幾十年的一套《左氏宗譜》拿出來自行銷毀後,送廢品收購站!實在是傷天害理,罪孽深重!至今常常深悔,愧對先人!
六方印如同他的主人一樣,曆經劫難!
據劉東先生的文章表述,翁方綱先生曾在著述中說到六方印曾為光鬥公六世孫左燽先賢所藏。查閱族譜,左燽既為光鬥公六世孫,即在光鬥公離世後百多年才出生,此印又是如何為他所藏?後來又經如何變故使得六方印失落民間?展轉良久,直至近建國初始,六方印才又意外複出于舊貨商販的貨擔上,為桐城姚沛生先生意外所得。其曲折經曆和所受的磨難隻有光鬥公的六方印自知了!
我身為光鬥公的子孫,敬佩先祖丹心碧血寫青史,曾一心要解析六方印的身世,然所據線索不足以了我心意,是為遺憾!
慶幸有桐城姚沛生先生與左公六方印有緣,才在茫茫市井的舊貨擔上失而複得,讓我們後世子孫透過六方印的神韻,看到先祖浩氣長存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