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文人和印章,或者準确的說,印章和文人有着密切的關聯,文人善用筆,印人須舞刀,聽起來仿佛是一文一武,而實際上刀和筆,本就是一回事。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魯迅先生自用印:戎馬書生

魯迅先生作為一代文豪,不僅是一名先鋒的現代文學倡導者,同時也是資深的藝術研究者。他曾為紹興印人杜澤卿寫過篆刻作品《蛻龛印存》的序,僅用四百來字就講解了印章的傳說、起源、發展和審美價值。可見他雖刻印不多,卻具備了較深的藝術功底。少年時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便學會了刻印的本領。1899年,魯迅在南京讀書時,就曾刻過“戎馬書生”、“文章誤我”、“夏劍生”等印章。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蛻龛印存》

魯迅的印章以石質者居多,另有水晶、牙角、玉和木質的。印章的形狀各異,大小不一,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四方形、自然形等等。印文有楷、草、隸、篆諸體,其中篆體占大多數。這些印章,有的是魯迅請人刻的,也有的是别人主動贈送的,大多是當時一些篆刻名家的作品。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文史專家、掌故家鄭逸梅先生在其遺稿裡寫到:“魯迅常用名章,委西泠印社代刻,十九出于頓立夫之手。”此外,陳師曾、張越丞、劉淑度、喬大壯、吳德光、陶壽伯等著名篆刻家都曾為魯迅刻過印章。

關于 陳師曾,是魯迅在南京讀完書後,跟他同一艘船東渡日本求學認識的,就是下面圖中的這位: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陳師曾畫像

魯迅跟陳師曾是南京礦路學堂和日本弘文學院的同學,是睡在魯迅“上鋪的兄弟”,後又同在民國教育部共事,趣味相投,關系自非一般。陳師曾的篆刻,師法吳昌碩,布局新奇,刻筆剛勁,氣魄雄渾,充滿金石韻味,一向為魯迅所喜愛。陳一輩子給魯迅刻印多枚,比如“會稽周氏收藏”、“會稽周氏”、“俟堂”等,皆是佳構,大家水準。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會稽周氏收藏 會稽周氏 俟堂

魯迅常用印章中,有兩方是由早期的西泠印人吳德光和陶壽伯所刻,吳德光為西泠創始人之一吳隐的長子,仿漢篆體白文“魯迅”二字用雙刀刻法,印文圓轉大方,篆勢舒展,氣勢厚樸。

民國三十五年(1946)初版《魯迅書簡》版權頁内貼有一枚魯迅的版權票,用的就是此印文。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另一方朱文“洛文”有陶壽伯所刻,與陳巨來、方介堪、葉露淵同為“趙門四傑”。

魯迅先生本人的篆刻到底是高是低,其實我們不用刻意去找,看看北大的校徽,正是魯迅先生在中國傳統瓦當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北大”兩字有如一人背負二人,構成了“三人成衆”的意象,給人以“北大人肩負着開啟民智的重任”的想象,“北大”二字還有“脊梁”的象征意義。

一代文豪魯迅的印

北大校徽

據資料所載,魯迅先生共有遺印五十六枚,其中有印章實物的五十方,留有印鑒而無實物的六枚。這一些印多為姓名筆名章、藏書鑒賞章和閑章等等。雖隻有幾十枚印章,但曆數先生相交人物,所做事件,一代文豪魯迅與篆刻的緣份可謂深厚,由此我們大緻也可以想見:文藝總是相通的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