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訪黃顯聲故居紀念館“黃家大院”裡的生動黨課

作者:河湖客戶向東
探訪黃顯聲故居紀念館“黃家大院”裡的生動黨課

4月15日,共青團鞍山市委的黨員幹部在黃顯聲故居紀念館上黨課。

探訪黃顯聲故居紀念館“黃家大院”裡的生動黨課

81歲的黃耀第腿腳雖不靈便,但經常來故居看看。

探訪黃顯聲故居紀念館“黃家大院”裡的生動黨課

吳秀芝堅持義務講解16年了。

探訪黃顯聲故居紀念館“黃家大院”裡的生動黨課

黃顯聲出生在這個屋子裡。

探訪黃顯聲故居紀念館“黃家大院”裡的生動黨課

黃顯聲少年讀書的桌椅。

探訪黃顯聲故居紀念館“黃家大院”裡的生動黨課

故居外不遠處汨汨流淌着清澈的泉水,被村民命名為将軍泉。

本報記者張 穎

從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縣城往北60公裡,到了石廟子鎮丁字峪村,這裡是抗日愛國将領黃顯聲的家鄉。

村裡的“黃家大院”,是一座典型的具有關東建築特色的院落。1896年,黃顯聲出生在這裡,小時候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少年離家,在民族危亡關頭,毅然投身革命鬥争中,在中國共産黨的影響和教育下,逐漸成長為具有共産主義崇高理想、鬥争經驗豐富的愛國将領,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黃顯聲将軍,建成了黃顯聲故居紀念館。這裡已被命名為遼甯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先後有十餘萬參觀者到這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一種堅持

開車駛入丁字峪村,隻有一條路,村裡的古屋、古樹、古井等曆史景觀完好地儲存下來。村民告訴記者,2019年6月該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在這個古老的村落裡,抗日愛國将領黃顯聲成為村民的榮耀。

人們熟知的“黃家大院”,現在是黃顯聲故居紀念館。從門口望去,故居的房屋是青瓦紅門的老式建築風格。

拎着行李箱大小的黑色音響,拿着麥克風給參觀者講述黃顯聲的英勇事迹,吳秀芝這樣堅持義務講解已經16年了。她是紀念館建成後的第一任義務管理者兼講解員,由于多年的講解,她已經将黃顯聲的生平事迹熟記于心。

黃顯聲,字警鐘,1896年12月18日出生。他早期服役于東北軍,追随張學良并深受其信任。他是東北軍中最先接受中國共産黨上司的進階将領之一。1936年8月,黃顯聲秘密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中共特别黨員。

黃顯聲故居紀念館依山而建,吳秀芝在山上有一片葡萄園,沒有人參觀時,她上山打理葡萄園、放蠶。49歲的她與這個大院有着不解之緣。1996年吳秀芝嫁給本村村民吳金剛,住進“黃家大院”,2005年這裡建成黃顯聲故居紀念館,夫妻二人搬離大院。丈夫吳金剛在這個院子裡生活了36年,他們的大女兒在這個院子裡出生。

“黃家大院”正房三棟共15間,東西廂房各一棟,共14間,門房3間。“黃顯聲出生在正房。”吳秀芝告訴記者。

我們跟随吳秀芝的腳步,推開正房大門,裡面陳列着黃家當年用過的衣櫃、炕桌、火盆、木桶等生活用具,還有黃顯聲少年讀書的桌椅、油燈等用品。

“這個屋子複原了黃顯聲在這裡生活時的場景,修建紀念館的時候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原有房體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吳秀芝說。

東屋的牆上貼着黃氏一族的家譜,這是一個顯赫的家族。

如此殷實的家境,黃顯聲革命的初心是什麼呢?吳秀芝沒有直接回答記者,她說:“黃顯聲将軍是一位愛國将領,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過程中展現了英勇無畏的民族氣節,作出了重要貢獻。黃顯聲将軍的愛國精神深深感動了我,這也是我堅持16年義務講解的原因。”

黃顯聲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聰穎好學,7歲在家讀私塾,9歲讀國小,13歲讀高小,後來到安東(今丹東)讀中學。1918年春,他考入北京大學文科補習班,在學校接觸到進步書刊,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他決心報考軍校,投軍報國。“生不帶兵死不休”,1921年春,黃顯聲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三期炮科。

“九一八”事變前夕,黃顯聲以遼甯省警務處的名義向全省58個縣的公安隊伍發放槍支約20萬支、子彈1000萬發,這些槍支彈藥為後來成立義勇軍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九一八”事變後,他組織數萬遼甯義勇軍開展抗日鬥争……

16年來,吳秀芝把黃顯聲的事迹講述給近10萬參觀者聽,在不斷重複的講述中,她說自己是受黨史教育影響深的人。

“在黃顯聲将軍故居講述黨史,我的收獲是最多、最大的。”吳秀芝說,“如果沒有做這個義務講解員,我不可能對黃顯聲将軍的事迹了解得那麼深入,也不會知道岫岩人民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過程中作出了那麼重要的貢獻。”

一份榮耀

81歲的黃耀第是丁字峪村村民,也是黃顯聲的侄子。4月15日,聽說記者要來采訪伯父黃顯聲的事迹,他早早地來到故居紀念館等待着。說起伯父黃顯聲,他的臉上洋溢着自豪。“小時候村裡的老人們茶餘飯後總會提起黃家出了一個抗日英雄,父親也總給我講伯父的英勇事迹,這不僅是我們家的榮耀,也是整個村子的榮耀。”黃耀第說。

黃耀第是留在村裡的為數不多的黃家直系親屬,他出生在“黃家大院”的西院門房裡,故居紀念館裡有着很多他難以忘懷的記憶。

故居紀念館東廂房設有“黃顯聲生平陳列館”共7間房屋,展闆面積50餘平方米,展陳90餘幅曆史照片和繪圖資料,詳細介紹了黃顯聲的生平事迹。

盡管黃耀第的腿腳不靈便,但他拄着拐杖經常來黃顯聲故居紀念館看一看。看着牆上挂着的抗日義勇軍英勇奮戰的圖檔,仿佛聽見了伯父和戰友在戰場上抗敵的槍炮聲和厮殺聲。

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面對國民黨“不許抵抗”的指令,黃顯聲不顧自身安危,奮起抵抗,展現了強烈的民族氣概。

黃耀第說,不抵抗政策下,伯父“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行為就是一種“大義”。

“九一八”事變後,駐守沈陽的獨立第七旅等來了“不許抵抗”的指令,靠下級軍官自發組織的抵抗才勉強突圍,損失慘重。日本侵略者占領了沈陽市商業區及大小西門。9月19日淩晨,當時任遼甯省警務處處長兼沈陽市警察局局長的黃顯聲指令三經街警察署、商埠三分局、南市場等處警察分隊及警察大隊奮起抵抗,他親自指揮警察在二經街一帶依靠簡單的街壘與日寇交戰多時,最終,在日軍坦克的強大攻勢下,隻有輕武器的警察傷亡很大。

沈陽淪陷後,黃顯聲指令各部撤出沈陽,向錦州集中待命。從此,黃顯聲以全部精力緻力于組織抗日武裝工作。遼甯各地義勇軍經東北群眾抗日救國會統編為五十六路,其中遼西、遼南各路的組成和發展與黃顯聲的組織、号召密不可分。

黃顯聲堅信,中國共産黨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必将取得最終勝利。1937年12月27日,黃顯聲約東北救亡總會負責人王化一在自己的寓所裡同周恩來會晤,雙方決定黃顯聲于1938年2月6日動身去延安參加抗日軍政大學工作。由于叛徒出賣,1938年2月2日,被國民黨特務機關秘密逮捕。1946年7月,黃顯聲被押往重慶,關在歌樂山下的渣滓洞,不久遷往白公館。

被關在白公館時,黃顯聲與獄中難友借對諸葛亮的評價來探讨時政,他說,“我以為諸葛亮之最足以為後世法者,不是待人用兵而是其服務精神,确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得出“人生意義以服務為目的”的結論。當時的黃顯聲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

1949年,重慶解放前夕,在“11·27大屠殺”中,黃顯聲将軍被軍統特務槍殺于歌樂山下的步雲橋畔,終年54歲。

一條線路

黃顯聲故居紀念館向右前方不到200米,有一股泉水,被村民稱為“将軍泉”,村裡還有一座将軍橋。村民們以這種方式表達對黃顯聲的緬懷與崇敬。

石廟子鎮黨委副書記黃洋說,丁字峪村是一個有着悠久曆史和文化的村落,蘊藏着豐富的曆史和文化景觀。生活在這裡的村民傳承着紅色基因。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勵着後人,我是在這個村子土生土長的,一直能感受到這裡的人奮發圖強的幹勁兒。”黃洋說。

在我省剛剛公布的10條慶祝建黨百年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中,黃顯聲故居紀念館被列入“不忘初心教育之旅”。這條線路圍繞中國共産黨在遼甯的早期活動這一主題設計,主要呈現從1921年建黨初期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之前,中國共産黨在遼甯積極開展革命活動,為遼甯地區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記者采訪當天,遇到共青團鞍山市委的黨員幹部前來參觀。共青團鞍山市委副書記鐘小川說,參觀後很受教育,“我被黃顯聲将軍堅決抗日的決心和對黨的無限忠誠的精神所打動,從歌樂山下渣滓洞到白公館,黃顯聲沒有忘記一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黃顯聲的一生正如他給長子黃耀華的信中所寫:“我現在雖然坐牢,并未犯法,是為團體、為國家、為義氣而坐牢,問心無愧,将來生死存亡在所不計。”

臨近采訪結束,吳秀芝告訴記者,2020年她和丈夫吳金剛都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希望自己能早日成為一名共産黨員。

(責任編輯:陳曉岚)

來源: 遼甯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