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震江
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内,由于氣候、地理、曆史、物産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曆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饪技藝和風味,并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肴。早在1000多年前北宋時期,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大底南人嗜鹹,北人嗜甘。魚蟹加糖蜜,蓋便于北俗也。”在當時,中國的口味主要有兩種,北方人喜歡吃甜的,南方人喜歡吃鹹的,跟現在正相反;當時中國沒有現代感覺的“辣味”,因為辣椒在明代才傳入中國。至南宋,北方人大量移民南方,并将甜的口味帶過來,逐漸形成南方地區的主要口味。同樣,這一曆史時期北方的飲食文化,也受到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的影響,口味偏鹹了。

臭鳜魚
徽菜即徽州菜系,不等同于安徽菜,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區和浙江西部,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主要特點是擅長燒炖,講究火功,很少爆炒,并習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善于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用木炭為燃料,原鍋上桌,古樸典雅,香氣四溢,誘人食欲。其代表菜有火腿炖甲魚、黃山炖鴿、臭鳜魚、徽州毛豆腐、徽州桃脂燒肉等。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時期,其足迹幾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發展,逐漸聲名遠揚。
徽州毛豆腐
徽州起源于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産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稱,宋代詩人梅堯臣詩雲:“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鼈”,即指徽菜中的紅燒果子狸和清炖馬蹄鼈。徽菜講究食材的原真性,以徽州鄉村當地生長種植的原生态菜蔬及山珍野味為主料。對各種代表菜品,都有獨特的烹制技藝,特别講究油的選用、菜品色彩的搭配、烹饪火候的掌控。同時徽州名目繁多的風俗禮儀、時節活動,也有力地促進了徽菜的形成和發展。在績溪民間宴席中,縣城有六大盤、十碗細點四,嶺北有吃四盤、一品鍋,嶺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