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湯斌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文\陸生作

三歲看老,這四個字能斷了一個人的前程。

話說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江西南昌的少年,他父親在京城做官,是以他跟着父親住在京城。為了友善講述故事,我們給他起個诨名:小南昌。

有一天,小南昌去逛書店。書店裡人不多,有一個老頭坐着看書,有一個少年站着看書,店小二倚着收銀台看書,加上小南昌,總共四個人。不一會兒,少年看中了一本《呂氏春秋》,準備付錢走人,他掏錢時,不小心掉了一枚銅錢到地上。掉錢的少年一點感覺都沒有,眼疾腳快的小南昌,已經把這枚銅錢踩在腳底下了。他若無其事地站着,假裝看書,等那少年一走,他就彎腰撿起銅錢,心滿意足地裝進自己的口袋裡。坐着看書的老頭把這一幕看在眼裡,他特意問了小南昌的姓名,然後呵呵一笑,走了。

若幹年後,小南昌長大了,考到了功名,被任命為江蘇常熟縣的縣尉。學而優則仕,這是古代讀書人的黃金法則。小南昌高興地備了行李,先到了江蘇蘇州,送上自己的名片,拜見當時的江蘇巡撫湯斌。可湯斌避而不見!小南昌很納悶,湯大人為啥不見我啊?他天天去巡撫衙門問:“湯大人什麼時候見我啊?見了我,我趕着去常熟任職呢!”哪曉得巡撫衙門的門衛給小南昌澆了一盆冰水:“大人說了,你不用去常熟了,直接回家種蕃薯吧,他已經寫奏章彈劾你了。”

“我犯了什麼錯,幹嗎要彈劾我啊?”小南昌有點蒙。

“大人說你A錢!”

“這,這怎麼可能呢?我都沒上任,怎麼可能A錢呢?一定是搞錯了,煩請大哥再通禀一聲,新任常熟縣尉求見湯大人。”

“大人說了,當年在書店裡,人家掉了一枚銅錢,你趁機用腳踩住,等人家一走,你就把錢撿起來。如此小錢你都設計貪墨,而今做了一縣之縣尉,你還不大肆收刮民财,中飽私囊?”

小南昌想起當年書店那一幕,猛然間明白,那日問他姓名的老頭——正是湯斌!小南昌隻好回家去了,羞愧、悔恨都來不及了!

湯斌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這故事被江蘇吳縣人沈起鳳寫成了小說,題為《一錢落職》,收錄在《諧铎》一書中。故事雖然好看,但看完總覺得脊背上發涼!湯斌就像一架監控,拍下一段錄像,好多年後翻出來,秋後算賬。小南昌确實不該貪錢,但當時他還是個少年,湯斌能不能趁機教育教育他?而不是“特意問了姓名,呵呵走了”。我們應該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而不是武斷地認為三歲看老。要知道,寒窗十年,苦讀出功名是很累的,就因為小時候犯下的一個錯,就把人給廢了,是不是太狠了點?我們是不是應該心存一點善良?

反過來說,當我們為小南昌抱不平的時候,更應該從他身上吸取教訓——我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人品面前無小事。

湯斌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三湯青天)

再來說說湯斌。他28歲時去陝西潼關任職,為了不打擾當地百姓,他帶着仆人,買了三頭騾子,主仆各騎一頭,剩下一頭馱着兩床破舊的棉被和一筐書,就這麼去了。每日三餐都以豆腐湯為菜,得了個“三湯青天”的雅号。60歲時,他死在了工部尚書這個工作崗位上,積蓄僅有八兩銀子,靠朋友仗義疏财,才辦了喪事,入土為安。從這點點滴滴中,我似乎可以明白湯斌為什麼要那樣對待小南昌了。你明白嗎?

湯斌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呂氏春秋》 書名中的呂氏指呂不韋。他是個買賣人,花重金把在趙國當人質嬴異人推上了秦國王位,進而華麗轉身,當了相國。有了權勢,他想寫寫書,可文化不高,隻好請門客們張羅,編了本《呂氏春秋》。書編好之後,他做了一個極牛的廣告策劃:一字千金。誰能為《呂氏春秋》加一個字或删一個字,賞賜千金。這下,全天下人都知道呂不韋出書了,直到今天為止。
湯斌是清官,但不是好官

(呂不韋)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但是,其實,我們才是孩子的未來! 我國有極好的民間故事,你講給孩子聽過嗎? 孩子作文寫不好,你有能力指導嗎? 訂閱本頭條号,看民間故事,學寫作方法,讓玩頭條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