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九大廉吏:湯斌

中國曆史上九大廉吏:湯斌

湯斌(公元1627年—公元1687年),字孔伯,号荊岘,晚号潛庵。清初理學順臣,河南睢州(今河南商丘睢縣)人。出身閥閱舊族,崇祯十四年應童子試,十五歲前讀畢《左傳》、《戰國策》等書。一生清正廉明,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

湯斌于1652年順治九年中進士,陪順治讀過書,給康熙講過課,教過康熙的太子,但不成功,太子被廢。于清聖祖康熙二十五年丁卯(公元1687年十月十一日)憂懼去世,享年六十一歲。

湯斌出身閥閱舊族,家教甚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14歲應童子試,十五歲前讀畢《左傳》、《戰國策》、《公羊》、《史記》、《漢書》等,整個基礎教育都是在明朝完成的,入清後以漢人知識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清朝并大力推行清政府所倡導的抑漢文化政策。但生活簡樸,為時人所稱。湯斌任職期間魚肉葷腥概不入衙署,每日隻買三塊豆腐作菜肴,人稱“豆腐湯”。他的一生恭順滿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為鼓勵漢人效法湯斌對本朝恭順,湯斌被清朝尊為“理學名臣”。

湯斌的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内閣學士、江甯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有一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并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赈災救施、興利除害,進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 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

湯斌官至工部尚書,卻衆濁獨清。他一生順從,仁厚愛民,政績斐然。但一無自古知識分子的剛直陽剛之氣,屈從于滿族強權,不敢說真話,清朝康熙皇帝也說他“言行不一”,最後在沖突中抑郁憂懼而死。直到四十五年後,雍正十年時滿人又掀起“文字獄”打擊漢人的一個高潮,又把湯斌樹立為漢官的正面典型令漢人進行學習效仿,下诏以湯斌入祀賢良祠。乾隆元年(1735),去世48年後的湯斌被追封谥号“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文廟。

湯斌曆經順治、康熙兩朝,曆任陝西布政使司副使、江西布政使司參政、翰林院侍講、《明史》總裁、《大清會典》副總裁、禮部侍郎、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管詹事府事、工部尚書等職。他道德清純,文章清雅,在哲學、史學、文學等方面都有涉及。清朝“文字獄”酷烈,“清朝殺掉了儒士中的精英,把那些最傑出、最智慧、最有道統傳承、最有骨氣抗争的人,幾乎都殺掉了。剩下的,已不足論。然後拉攏庸者弱者糊塗者,樹奴才典範,詭稱此為士範師範人範世範。”

湯斌對滿清恭順,符合在政治上打壓漢人的需要。清代的方苞曾因“文字獄”禍入獄,湯斌曾為其說了好話進行過營救。方苞稱贊他:“國朝語名臣,必首推睢州湯公。”湯斌是清代名臣、中原名儒,著名的文學家和曆史學家。

晚年加禮部尚書銜輔導太子,但輔導太子并不成功,最後連太子的身份也被廢除。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任工部尚書,被劾,十月憂懼而死。著有《湯子遺書》。

中國曆史上九大廉吏:湯斌

湯斌曾先後在陝西、江西、江蘇、北京四地做過官,從政十二年,其中前五年多曆兵事。

湯斌考慮父親年老,以有病為由請求辭官休假,後父死,為父守喪。守喪期滿,聽說容城人孫奇逢在夏峰講學,便背着書箱前往跟随他學習。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诏開博學鴻儒科取士,漢人中入仕清朝較早的尚書魏象樞、副都禦史金推薦湯斌,由于漢人應者寥寥,湯斌考試得一等,授翰林院侍講,參修《明史》,而著名理學大家呂留良則看穿了清朝企圖籠絡當時的漢人名士的伎倆,嚴詞拒絕了浙江當事者的首薦,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節氣。而湯斌于康熙二十年,充當日講起居注官、浙江鄉試正考官,後升為翰林院侍讀。二十一年,任命為《明史》總裁官,升為唐事府左庶子。

二十三年,提升為内閣學士。江甯巡撫缺員,朝廷大臣已推舉了候選人,皇上說:“現在稱為道學者,有的言行不一。我聽說湯斌跟随孫奇逢學習,操行很好,可以補江甯巡撫。”湯斌臨行時,皇上對他說:“做官應以正風俗為先。江蘇習俗崇尚奢侈,應該努力教化引導,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進行,使他們改變原來的觀念。”并賜鞍馬一匹、衣料十塊、銀五百兩,又賜親筆字三幅,說:“現在該遠離京城了,打開它,便如同見我的面一樣。”十月,皇上南巡,到蘇州,對湯斌說:“一向聽說蘇州閥門為最繁華的地區,今日看那裡的風土人情,崇尚虛華,安于享受,從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應當使他們去掉奢侈之習返歸淳樸,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農業為本,也許可以挽救頹廢的風氣。”

湯斌說:“公則明,廉則威。” 湯斌擔任江蘇巡撫的前一年,江南揚州一帶鬧水災,前任江蘇巡撫餘國柱曾上奏朝廷說:“水退,田可耕,明年當征賦。”但湯斌到任考察後,看到好多田地還被水淹着,有些田地裡的水雖退下去了,卻沒來得及耕種,第二年無法繳稅。是以他給朝廷上了一封奏折,免除了江南揚州一帶的賦稅。

湯斌出任江蘇巡撫的第二年,揚州一帶大旱,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湯斌下令各縣打開官倉赈災,又發動全省文武百官踴躍捐獻,但還是杯水車薪。于是,湯斌下令江蘇布政使從國庫撥出存銀五萬兩,派人到盛産稻米的湖廣一帶采購大米。當時一些官員勸湯斌說:“國庫的銀兩你不能私自動用,要動用的話應該給皇上上書,如果私自動用,皇上怪罪下來,你承擔不了。”湯斌說:“如果我們現在上奏章,等皇上準許下來,災民早就餓死了。現在先用着,我們的皇上非常仁慈,他不會怪罪我們。他要怪罪下來,罪過由我一人承擔,就是免去我的職務,但能救整個揚州的災民也值了。” 湯斌知道,這五萬兩銀子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于是讓前去買米的官員,沿途不斷散布消息,說揚州一帶的米價已漲到一兩銀子一鬥。結果,各地的糧商見有利可圖,紛紛把大米運到揚州,最後米多了,米價也就降了下來。湯斌用這種方法,最後使一鬥米的價格降到了一百個銅錢,于是由旱災引起的饑荒很快得到了緩解。

湯斌的生活清苦,他的故居闆門竹籬,異常簡陋,其死時家裡僅剩下八兩俸銀,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此說來源于小說《清官冊》)湯斌死後多年,其孫湯之旭又做了高官,朝廷才又賜予湯斌谥号是“文正”。這是封建社會最高的谥号,整個清王朝,得到這個谥号的隻有八個人,這八個人其中一般不愧”文正“這個名号,尤其是曾文正公(國藩)更是當之無愧。

湯斌死後,葬在甯陵縣黃崗鄉己吾城村村南,至今尚有墳丘尚存,略顯凄涼。這個家族墓地,埋葬着湯斌和他的四個兒子、一個侄子。而位于睢縣城内解放路西段的湯斌祠(實際上是湯斌為其母親興建的祠堂,因為湯斌的名聲更大,後人樂于誤傳之。該祠堂殿房宏大,由此觀之似乎湯斌也并不是窮得“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是省級文物保護機關,睢縣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

中國曆史上九大廉吏: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