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林黨擁立潞王,反對派擁立福王,勝利者為何會是江北四鎮?

作者:顧道驚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檢在景山自缢,大明滅亡。

北方崩壞,南方卻依然保有半壁江山。在崇祯皇帝自缢之後,故明的各大實力派開始行動,準備建立南方小朝廷。

東林黨擁立潞王,反對派擁立福王,勝利者為何會是江北四鎮?

在當時,有資格建立小朝廷的隻有兩種人,第一種人是軍閥,以左良玉、高傑和鄭芝龍等人為代表;第二種人是文臣,以錢謙益、史可法等東林黨人和馬士英等非東林黨人為代表。

最初,由于軍閥們離南京城較遠,是以南京城内的文臣一度占據上風。不過從客觀事實來看,這些文臣的思維似乎并沒有轉變,還是當初那種作威作福的派頭。

這就是典型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那個時候到處都是兵荒馬亂的現象,隻有兵強馬壯的人才擁有話語權。

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很像董卓進入洛陽城,沒過多久,這兩位都失敗了,天下開始紛亂。隻不過三國紛亂的時間較長,明末紛亂的時間較短。

李自成與董卓還有一個不同,那就是李自成直接滅掉了明朝,沒玩什麼廢立皇帝的把戲。但李自成不玩,南方小朝廷卻不能省略這一步。

崇祯皇帝已經不在了,誰來繼位扛大旗呢?

東林黨擁立潞王,反對派擁立福王,勝利者為何會是江北四鎮?

所謂的扛大旗,不是由他來領銜抗清,而是選出一位最合适的傀儡,使得大家的既得利益繼續得到保證。

以錢謙益、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人希望擁立潞王朱常淓,以馬士英為首的非東林黨人卻希望擁立福王朱由崧。

東林黨人的理由是:福王朱由崧是神宗(萬曆皇帝)的孫子,按輩份、排行應當立為君王,但是他有七大缺點:貪婪、好色、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幹預官吏。潞王朱常淓是神宗的侄兒,賢良而且聰明,應當立他為君。

會南都議立君,張慎言、呂大器、姜曰廣等曰:“福王由崧,神宗孫也,倫序當立,而有七不可: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幹預有司也。潞王常淓,神宗侄也,賢明當立。”移牒可法,可法亦以為然。——《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可實際上呢?主要原因還在于,福王朱由崧與東林黨有嫌隙,他們擔心福王當皇帝之後,會對自己不利。

想當初,萬曆皇帝晚年,曾動過廢太子的心思,而與太子朱常洛争位的,就是老福王朱常洵。之後,三大案分别爆發,東林黨把老福王和鄭貴妃重重得罪了一番。

福王朱由崧作為南方小朝廷的皇位争奪者之一,正是老福王朱常洵的兒子。一旦福王繼位,誰敢保證他不會借助馬士英等人的力量,狠狠地收拾東林黨呢?

基于這個原因,東林黨一直在為潞王朱常淓搖旗呐喊。可非東林黨人也不傻,擁立之功怎麼能讓給你東林黨呢?你不是不願意擁立福王嗎?我們就是要擁立福王。

非東林黨人的理由很簡單:福王朱由崧是與先皇血緣關系最近的皇族,你們無事生非地說他這不好那不好,是想幹什麼?

這種理由很是冠冕堂皇,如果想否認,就必須圍繞着所謂的“七宗罪”來争論。皇位候選人之一被拉到大庭廣衆之下議論,成何體統?

可雙方争論了半天,卻發現了一個可悲的事實:他們說的話都沒什麼分量,真正擁有決定權的,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軍閥。雖然他們暫時不在南京城,但如果他們不承認,這皇帝就沒有任何價值。

東林黨擁立潞王,反對派擁立福王,勝利者為何會是江北四鎮?

最先看清局勢的是馬士英,他發現不光皇帝是傀儡,自己這幫文臣恐怕也是傀儡。于是他率先與軍閥進行合作,與各位大佬進行合作,東林黨人無奈,隻得乖乖聽候軍閥們的訓示。

士英已與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發兵送福王至儀真,于是可法等迎王。——《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馬士英還算是識相,由于他率先與軍閥聯絡,軍閥們也希望朝堂上有一位自己人,是以馬士英立刻成為了南方小朝廷上最有權力的官員。

在這種背景下,文臣們已經不再争論該立福王還是潞王的問題了,因為沒有意義。這時候就該聽軍閥們的話,否則就是自找苦吃。于是,由于馬士英受到了軍閥們的認可,是以他建議由福王繼位,軍閥們點頭表示同意。

至此,南明政權正式建立,福王朱由崧成為第一任皇帝,史稱弘光皇帝。

東林黨擁立潞王,反對派擁立福王,勝利者為何會是江北四鎮?

最初面對擁“福”派,史可法等人都是一副大義凜然、慷慨陳詞的模樣拼死反對。但一聽軍閥們也決定擁“福”,史可法等人立刻鴉雀無聲。因為他們知道,繼續反對肯定沒有好果子吃。

如果軍閥們決定擁“潞”,以馬士英為首的擁“福”派敢表示反對嗎?我敢斷定,他們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反對。因為面對軍閥們的槍杆子,誰敢反對,都會死得很難看。

當時的曆史主角,早已換成以江北四鎮為首的軍閥們,但在東林黨的筆下,曆史依然是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鬥争在繼續。好象弘光政權之是以會滅亡,就是因為閹黨又一次戰勝東林黨所造成的。

後世讀者總喜歡說弘光皇帝昏庸,是以重用馬士英等所謂的閹黨成員,排斥史可法等東林黨成員,豈不是荒謬?

由于史可法在後世的形象相對正面,是以排斥史可法的弘光皇帝和馬士英的形象都很不堪。

追根究底,還是因為史可法等東林黨人習慣性地認為文臣高過武官一頭,是以總在有意無意地争權奪利,這種行為當然無法獲得江北四鎮的支援。

既然無法獲得江北四鎮的支援,又怎麼可能不被弘光皇帝和馬士英等人排斥呢?

這不是孤證,我們可以看看劉宗周等人的遭遇,當他們對江北四鎮流露出不滿之後,立刻被清理出南明中央政府。

史可法雖然也對江北四鎮不滿,但總體上來看,他還是願意與江北四鎮達成合作的。可就算如此,史可法最後也被一腳踢到北方督戰去了。

在南明中央政府中呼風喚雨的人,都是類似于馬士英這樣聽話的人。

東林黨擁立潞王,反對派擁立福王,勝利者為何會是江北四鎮?

很多人說起崇祯皇帝,總說他不願意南遷,導緻南明的短命。

可根據崇祯皇帝十七年執政生涯來看,當他還是名副其實的皇帝時,就已經對官僚集團無可奈何了。為了戰事而頻繁加稅,最後居然導緻手上無兵可用。

單憑崇祯皇帝這十七年的表現來看,就算他也選擇南遷,那也不過是另一個傀儡皇帝而已。至少當我橫向對比崇祯皇帝和弘光皇帝時,真沒發現崇祯皇帝比弘光皇帝更高明。

南明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那是一個由衆多軍閥共同支撐的國家,這種國家注定隻能是由多個實力派組成的松散組織,也注定隻能成為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破産,直接原因是失去了軍隊,這兩個問題沒法解決,到了南明一樣隻能當傀儡,無人例外。

東林黨擁立潞王,反對派擁立福王,勝利者為何會是江北四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