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誤讀的馬士英:小人中的君子,壯烈殉國卻慘遭抹黑

被誤讀的馬士英:小人中的君子,壯烈殉國卻慘遭抹黑

公元1646年,清軍的鐵騎長驅直入,飲馬長江,南明弘光政權首輔馬士英拒不降清,兵敗遇害,壯烈殉國。

幾乎就在馬士英英勇就義同一時間,南京城裡無數清流雅士為求活命,争相剃發易服,二朝為臣,這其中就擔心“水太涼”而不肯投水的東林黨代表人物錢謙益。

令人困惑的是,一衆文人屈膝降清,大節有虧,可史書上言之鑿鑿痛罵的人卻是死于國難的馬士英。那麼,為何馬士英為國死節,反而背上了千古罵名呢?

01馬士英,是奸臣?

馬士英的“黑鍋”,要從降了清軍的東林黨人說起。

南京城破後,東林黨人集體跪了。這群素日裡标榜“文人風骨”的清流們,紛紛搖身一變成了光榮的“帶路黨”。為了取悅新主人,東林黨人還發揮寫作特長,編纂了一部流傳百年的《明史》。

或許是為了掩蓋自身降清的污點,東林黨人在《明史》中,含含糊糊的說阮大铖、方國安父子降清,随後清軍在被俘的馬士英身上搜出了通敵文書,一怒之下處死了馬士英。

衆所周知,阮大铖與馬士英相交莫逆,方國安父子是與馬士英同處一個戰壕的戰友,東林黨人說阮大铖、方國安父子降清,無疑在影射馬士英也同時投降了。

被誤讀的馬士英:小人中的君子,壯烈殉國卻慘遭抹黑

更為巧妙的是,東林黨人并沒有直接寫明“馬士英投降”,隻是在《明史》中将馬士英與降清的阮大铖交叉着寫,順帶提了句馬士英被清軍處死,還毫不客氣的将馬士英編入《奸臣傳》中,這讓許多不明直相的吃瓜群衆,一度以為馬士英先投降了清軍,又因為不忠于新主子而遇害。

然而,東林黨人的文字遊戲瞞得了世人一時,瞞不了千秋萬代。那麼,東林黨人為何要千方百計抹黑馬士英?馬士英遇害的曆史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02馬士英,忠臣也

馬士英與東林黨人的沖突,早在崇祯時代就埋下了隐患。

崇祯十四年,周延儒複出,瞬間成為了明王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内閣首輔。此時阮大铖恰好在謀求職場發展,他聽說周延儒能夠左右官員升遷後,便帶上重金賄賂周延儒,想要為自己求一個前程。

可惜,周延儒雖然收下了賄賂,卻因為擔心得罪東林黨而不敢啟用阮大铖。于是,阮大铖就退而求其次,請求周延儒啟用他的好朋友馬士英為鳳陽總管。

馬士英就這麼莫名其妙的“撿”了個便宜。事後馬士英對阮大铖十分感激,一朝大權在握便力排衆議,助力阮大铖再度出仕,隻為報答阮大铖昔日的恩義。

被誤讀的馬士英:小人中的君子,壯烈殉國卻慘遭抹黑

沒有想到,阮大铖當了官,立刻着手報複當年迫害他的複社成員。要知道當時的複社又稱為“小東林”,裡面的核心人物全是江南士大夫,這無疑徹底得罪了東林黨。

東林黨人盛怒之下,忍不住将一口“提拔阮大铖就是替閹黨翻案”的鍋扣在了馬士英頭上。有的文人甚至将馬士英歸入了閹黨一派,還有的文人幹脆翻出南明小朝廷剛剛開張的時候,馬士英與東林黨人讨論擁立新君的往事,再度引燃了東林黨人萬丈怒火。

原來,崇祯殉國後,明王室留下了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潤、桂王朱常瀛、潞王朱常淓四位皇室血脈。其中福王朱由崧福忠王朱常洵的長子,與崇祯帝是堂兄弟關系;惠王朱常潤是明神宗朱翊鈞第六子,是崇祯帝的叔叔;桂王朱常瀛是明神宗朱翊鈞第七子,也是崇祯帝的叔叔;潞王朱常淓是明神宗朱翊鈞的侄子,也就是崇祯帝的堂叔。

從血緣遠近的角度來看,福王與崇祯帝同輩,符合“兄終弟及”的禮法,而其他三位王爺都與崇祯差了一輩,是以馬士英一開始本打算擁立福王為帝。

可惜,馬士英的想法卻遭到東林黨人的反對。誰讓萬曆皇帝當年在太子朱常洛與福忠王朱常洵之間搖擺不定,鬧出一系列“争國本”的懸案,讓東林黨人與福王一脈結下了死仇。

正因如此,馬士英剛一提及擁立福王的構想,東林黨立刻表示:“福王是萬萬不能當皇帝的,除了福王誰當皇帝我們都沒意見。”

被誤讀的馬士英:小人中的君子,壯烈殉國卻慘遭抹黑

由于東林黨在江南一帶名望頗高,馬士英為了團結東林黨的力量,派史可法與東林黨反複協商,最終雙方商定放棄福王,改為擁立桂王朱常瀛,同時由潞王仿照古兵馬元帥之制暫時統率兵馬的方案。

事情到此本該告一段落了,誰知充當中間人的史可法自己都不看好這個方案,私下吐槽說這版擁立方案就是兵禍的開始。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史可法的言論很快被傳揚了出去,一時朝野輿論沸騰。意識到說錯話的史可法吓得“引避不言”,輿論壓力一下子全壓到了馬士英身上。

據後世學者推測,當時清軍步步緊逼,桂王又遠在廣西,留給馬士英的時間不多了。想來馬士英或許也是出于“國不可一日無君”的考慮,當機立斷決定還是按照最初的想法,擁立近在淮安的福王稱帝,這便是後來的弘光帝。

果不其然,弘光帝的皇帝寶座還沒坐熱,清軍兵鋒已逼近南京。馬士英明知南明小朝廷已接近崩盤,仍然“奉王母妃,以黔兵四百人為衛,走浙江”。

有人說,馬士英是帶着太後,留在江南一帶戰鬥,也有人說,所謂的太後其實是馬士英讓自己的母親假扮的,目的是借用太後的名義,号召人民與清軍戰鬥到底。

被誤讀的馬士英:小人中的君子,壯烈殉國卻慘遭抹黑

但無論怎樣,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刻,被史書定義為“奸臣”的馬士英帶着少許殘兵,多次迎着清軍的炮火發起一次次進攻,甚至在率兵渡過錢塘江後,以内閣首輔之尊親自上陣攻打杭州,這在明朝的高官裡,也算是獨一份了。

可惜,由于敵衆我寡外加叛徒出賣,馬士英最終兵敗被俘,但他依然堅守着心中的忠義,甯死不降,壯烈殉國。

馬士英死後,東林黨人找來各種史料片段拼湊,在《明史》中将馬士英抹黑成投降後又得罪新主子的大奸臣,還不忘标榜《明史》的内容,都是“事具國史”。

所幸了解馬士英之死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弘光朝禮部主事黃端伯被俘後,就曾在多铎問他馬士英是什麼人時,當場替馬士英翻案稱:“馬士英,忠臣也!”

說完,黃端伯又指着已經剃發易服的兵部尚書趙之龍等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東林黨的最後一塊遮羞布,就這麼在頃刻之間被黃端伯撕得粉碎。那些東林黨人标榜的“忠君愛國”、“千秋大義”,也随着這番問答,化作充滿諷刺的曆史笑話,無言的訴說着史冊背後那令人心酸的往事。

參考資料:《明史·馬士英傳》、《南明史》、《明季南略》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