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李海濤:後疫情時代,企業家需要新“世界觀”| 正在發生的商學院變革

對話李海濤:後疫情時代,企業家需要新“世界觀”| 正在發生的商學院變革

經濟觀察報記者 陳白 作為美國披露這次新冠疫情資料的唯一權威機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這所低調的全球頂級百年私立名校在疫情之後成為了全球視野的焦點。而來自中國的長江商學院mba項目,近期釋出了與這所美國頂尖大學商學院的國際合作項目。

這不是長江商學院第一次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但是,在全球經曆疫情沖擊之後,長江與霍普金斯大學凱瑞商學院的合作還是備受關注。畢竟,在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多變的當下,想要去國外頂尖大學求學并不現實。作為國内的商學院,長江提供了一個可以擷取海外優質名校的同等學位的機會。

“疫情讓大家更深切體會到,我們身處一個颠覆性、創新性的科技爆發時代。身處這樣的時代,企業家需要有更大的視野。”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專訪時,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傑出院長講席教授、mba項目副院長李海濤說。

在他看來,科技進步所帶來的颠覆對企業家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比如特斯拉意味着全新的能源革命,再比如spac的出現意味着證券交易規則面臨着重構的可能……如是變化,在大洋此岸彼岸都在發生。

但李海濤認為,企業家需要看到的不止這些,“對于這個時代的企業家來說,很多公共議題與企業的生存發展已經是密不可分,比如科技、生物醫藥、國際關系等等領域,而霍普金斯大學能夠為我們的企業家提供更為全面的學習視角。”

除了衆所周知的生物醫藥學科的強大實力,在國際關系領域,霍普金斯大學也是全球學術界的佼佼者。“而且,霍普金斯大學距離華盛頓非常近,這是他的地理位置優勢。”李海濤補充。

就在我們對話的時刻,美國知名快時尚品牌h&m和其加入的bci組織因為對新疆棉花的無理偏見抵制,在中國遭遇了民意的強烈反彈。

在這兩所商學院mba+金融碩士國際合作項目的釋出會上,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說,在目前的大變革時代,要解決收入和财富不均、社會流動性下降和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問題,必須依賴我們的經濟持續不斷地産生商業上的颠覆力量。培養這種力量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全球化競争、實作自身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等,是至關重要的戰略決策。

在全球化出現了巨大變數的當下,企業往往成為沖突的最前沿。李海濤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當下的中國企業家來說,無論是自己的業務拓展還是審視競争對手,都要有全球視野和大局觀思維,要明白對方在想什麼,站在月球看地球,才能在對外商業合作之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1991年遠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地球實體專業,再到後來轉到管理學院并讀至博士,并于康奈爾大學等多所常青藤高校任教,李海濤最終還是選擇回到國内。

在李海濤看來,其實中美之間的交流可以有更多,“商學院是一個很好的管道。我們的企業家之間能夠有了一個溝通的平台,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交流起來障礙也更小。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平台,加強中美之間學界和商界之間的溝通合作。”

對話:

mba教育的本質

“我們不能盲目反對西方,就像我們不能因為萬有引力是外國人提出的就反對重力一樣”

經濟觀察報:長江商學院為什麼選擇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合作?

李海濤:我特别喜歡這所學校。第一次去霍普金斯是30年前,他們很多教授是我以前的同學和同僚。當然除了這個以外,約翰·霍普金斯還是全球的醫療創新研究管理最牛的地方,約翰霍普金斯還有一個特别牛的國際關系學,而且它地處美國的權力中心。

我們通過這個項目,能夠給我們的同學提供海外商學院、海外教授對金融、對經濟、對國際整個全球視野的内容,同時我們能夠更多地打開我們的視野,從各個角度,從國際的關系,讓我們能夠幫助同學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

疫情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中國人的命運、我們的命運、我們孩子的命運、乃至整個中國人的命運,都取決于我們能不能把這個國家建設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國人能不能實作民族的偉大複興。

對于這點,我非常有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項目、每個人、每個同學、每個企業都能夠做出一點貢獻。

經濟觀察報:在現在這個時刻,你認為中國需要什麼樣的mba教育?

李海濤:我們先從美國mba的曆史來看。從上世紀70-80年代開始,mba在美國變得非常流行。這和經濟發展的階段直接相關。我覺得mba的流行,主要是商業世界有了這樣的需求。

在一個成熟的經濟體,出現了大型商業組織,需要有相應的管理人才來為其設計架構、優化管理,這也是當年在美國大家讀mba的目标所在。按照我的觀察,那時候大家讀mba最後的目标,可能就是成為一家企業的ceo、職業經理人、管理層等等。

現在,mba在全球的趨勢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你會發現,那些就讀mba的人,他們的職業目标開始更加多元化,比如做投資、為自己創業打基礎等等,就讀mba的目的也在發生變化。這與我們之前說的科技帶來的颠覆是有關系的。

另一方面需要看到,過去幾十年,全球範圍内mba教育一個大的idea是要股東利益最大化,另外一個是自由市場,小政府、低稅收,這确實也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展現之一。但這一導向的結果是,美國的公司被關掉,在開發中國家開公司,全球化資本家賺了很多錢,華爾街有了金融危機……

這次疫情之後,大家前所未有地意識到,無論是商業還是商學院,都不能僅僅隻關注商業本身(only care about the business)。如果單純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而無視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的動蕩、不公平,企業是沒法做下去的。

我最近在研究家族企業發現一個問題,企業如果想要做到基業常青,你的存在必須讓周圍的人生活變得更美好。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需要看到國外的發展趨勢變化。一方面,科技創新、制造更新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大的方向,這當然也是我們mba一個很重要的方向。但另一方面,更加重視社會創新,重視企業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重視解決社會問題,也是mba教育需要拓展的方面。

經濟觀察報:在中國學術界近年來有對于西方商學院的内容是否能夠指導當下中國企業實踐的質疑。

李海濤:首先我覺得,不能因為是西方的,在中國就不用,就像元素周期表、萬有引力等等,這些規律都是西方發現的,但我們不能說因為這樣就不去用它。這是不科學的。

商學院教育也一樣,很多思考問題的架構、理論,都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它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架構和工具之一,沒有必要去反對它。

當然,不可否認中國企業的實踐确實存在相當的獨特性,比如在曆史上、文化上以及制度背景上存在相當的差異,這也就使得中國商業的發展曆程也必然會有其獨特之處。

我們要尊重中國實踐的差異,但是它不意味着就全盤否定商科教育的一些底層架構。隻不過說,在中國實踐的基礎上,我們能夠總結出一些基于中國實踐的獨特方法論,去豐富商科教育。

一個時代落幕了

“一批具有雄厚實力的公司最終紛紛折戟海外,我覺得這意味着中國公司海外大并購的時代算是過去了”

經濟觀察報:過去數年間,中國一批在全球展開大并購的企業都遭遇了巨大挫折。你如何看?

李海濤:我們能夠觀察到,近兩年來一批在海外大手筆并購的公司都以黯淡收場,這當然有很多原因。但不僅是他們,包括像華為這樣的公司,同樣在海外遭遇了重大挫折。

一批具有雄厚實力的公司最終紛紛折戟海外,我覺得這意味着中國公司海外大并購的時代算是過去了。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階段性地來看,中國企業出海的大周期暫時已經告一段落了,這一段算是翻篇了。這是我個人的感覺。

經濟觀察報:對于中國企業家來說,未來的機遇在哪裡?

李海濤:盡管我們說要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但是對于企業特别是民營企業來說,未來企業要發展,可能的空間還是在于内循環。

而且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像h&m這樣的跨國公司遭遇困境不會是這一家公司,未來中國公司能不能彌補他們退出之後所留下的商業空白,國内的品牌如果你能夠抓住這種機會,你是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的,這是未來很多中國企業的機會所在。

經濟觀察報:你眼中的企業家應該具備什麼素質?

李海濤:當然首要是有把産品做到極緻的意願。我們看到商業史上那些非常優秀的企業家,比如喬布斯等,他們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在所在的領域把産品做到極緻。

除此之外,就是企業家是否在财務追求之外有更多的目标,比如企業能不能為社會提供可持續的發展,能夠降低貧富的差距,能夠讓底層的社會往前走。

說到底就是說企業憑什麼存在,你憑什麼掙錢?就是你真正地提供好的服務,好的産品,你賺這個錢,而且這是長久的錢。我希望我們的同學,中國的企業家都是做事業的。

這個世界很公平,你付出多少,一般就會得到多少。如果你好像抓住機會,鑽個空子掙點錢,我相信這種靠運氣掙來的錢,最後靠實力都會輸回去。

從改革開放算起也不過四十年,中國企業距離百年還有相當的距離。而且對于中國的企業家來說,其實他們還沒有經過一個完整的周期,我們經過的就是一個向上的周期,還沒有經過一個向下的周期。

是以我們是希望通過各個方面能夠讓我們的學員看到,怎麼樣才能做成一個偉大的企業,從精神、理念等等各個方面來更新我們學員的認知,能夠幫助大家能夠思考得更深刻,也能走得更遠。

新世界觀

“我們怎麼看世界很重要,世界怎麼看我們也很重要”

經濟觀察報:在商業世界,商學院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李海濤:我覺得在商業世界應該存在兩種人:一種是企業家,他們是行動者;一種是商學院教授,他們是思考者(thinker)。

我們的存在,就是要把問題考慮得深一些遠一些,把商業世界表面的現象抽象成最簡單的規則,然後這個規則能夠通用地解釋所發生的事情,給企業家提供行動的參考,這是商學院存在的價值——告訴你世界到底正在發生什麼。

我特别認同項兵院長的判斷,他認為商學院在中國分為這三種:第一代商學院是直接把西方商學院的東西照搬過來傳授給學生,第二代商學院是能夠在西方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能夠基于中國的管理實踐形成系統性的商業管理理念;第三代商學院,是能夠提出當下我們面臨的全球問題的解決方案的商學院。

我們長江目前努力做到第二代,但是我們也希望未來能夠完成向第三代的跨越,能夠幫助全球發展問題的解決。

經濟觀察報:商學院的存在能否加強商業世界的交流對話?

李海濤:我們長江常常強調一句話:站在月球看地球。

什麼意思?你要知道在中國之外發生了什麼,你要知道全世界在幹嘛,這點特别重要,就是你要知道全世界最大的趨勢是什麼,就不能光關起門來自嗨。

我們怎麼看世界很重要,别人怎麼看我們也很重要。也許我們心裡想的是好事,比如我替你修橋修路,但是别人可能不一定這麼想。

因為比如你來了之後,你也不雇傭當地員工,也不了解當地的文化等等。那有人會說,那我們就不出去了,我關門自己幹就完了;但也不是這樣的,我們覺得,中國企業是在全世界應該有對等影響力的,應該成為偉大的企業。

是以我為什麼強調企業家需要向外看,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有全球視野,我們能夠知道國際規則,我們能夠按規矩辦事——當然也不是說非得按他們的規矩,但是我們做得有禮有節,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一切都是順理成章、合情合理的。

能夠在互相了解的基礎上有一個好的溝通,才能夠消除那些潛在的負面外部性。這當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做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