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移動醫療行業虧損擴大:哪條路徑才是正确的?

 移動醫療行業虧損擴大:哪條路徑才是正确的?縱觀國内的移動醫療項目,按融資階段來分,基本有兩類。一類是不斷融資、仍在燒錢的未挂牌未上市公司,一類是已挂牌或上市的公司,後者又可以分為新三闆挂牌公司和a股上市公司。

第一類的公司數目繁多,其商業模式大緻可分為三種,第一是網上問診,患者通過平台付費獲得醫生的遠端診斷;第二是中介服務,比如原來的挂号網(微醫集團);第三就是通過藥品電商、保險銷售等流量變現。目前這三種商業模式,隻能創造收入,但很難貢獻利潤,屬于賠了錢賺吆喝。

而第二類已挂牌或上市的公司,把移動醫療作為主要商業模式的,幾乎全部集中在新三闆。目前,新三闆挂牌的移動醫療公司有:甯遠科技、芯聯達、中普達、邁德科技。

從2016财年報告來看,各家的營業收入呈現增長,但虧損卻在進一步擴大,可以說是不做不賺,越做越虧。能夠勉強扭虧為盈的邁德科技,則是将商業模式從單一銷售資訊産品,延伸到了實體産品的銷售。

移動醫療行業虧損擴大:哪條路徑才是正确的?

而a股上市公司中,目前大約有50家公司的部分業務涉足了網際網路醫療(移動醫療)。其中頗具代表的企業有:中藥生産商康美藥業、傳統制藥企業仁和藥業、生産血壓計和血氧儀的九安醫療、心血管醫療器械生産商樂普醫療,血糖儀生産商三諾生物等。

從a股上市的這幾家制藥和器械企業來看,對于移動醫療/網際網路醫療,主要還是投入和培育的階段,尚未能夠實作自我造血并且覆寫經營成本。例如,康美藥業從2015年起,就全面推出“網際網路+大健康”的戰略,但中藥飲片和中藥材貿易組成的中藥闆塊依然是營業收入占比最高的業務闆塊。子公司“康美健康雲服務有限公司”,2016财年的營業收入僅800餘萬,虧損2400餘萬,較上一年虧損規模進一步放大。

歸納來說,移動醫療對于制藥企業而言,主要還是類似于連接配接患者的醫藥電商平台;而醫療器械企業涉足移動醫療,則目标于嫁接硬體和軟體,在慢性病管理、行為健康管理、家庭照護方面,探索一條商業模式。

但東軟熙康即使相對成功,也還是被獨立了出來。2016年7月31日之後,東軟熙康不再納入東軟集團的合并财務報表。因為它的業務内容、發展模式、服務對象,以及對資本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至于說是傳統藥企和器械企業,積極應對網際網路+時代帶來的消費習慣的改變,通過打造多元分銷平台,用網際網路和移動技術連接配接使用者,軟體+硬體+醫院資源+資料的結合,倒是有可持續經營的希望。關鍵是項目能夠為醫療生态圈的參與者們——患者、醫生、醫院——滿足他們的切實需求。

從投資人的角度,我們認為,資本看重企業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資源端的掌控力,展現在醫生、醫院、政府、醫藥管道、核心技術等方面;二是商業盈利模式,使用者和流量并不代表具備了商業模式;三是垂直細分的專業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