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Quartz Financial Network,8月30日,原标題:北京擁有全面監管使用者資料的新法律架構 近年來,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一直在探索利用和保護企業和政府機構持有的大量資料的力量的方法。
中國加強了對科技行業的監管。未來幾個月,中國将實施不少于三部關于資料隐私和安全的新法律法規。這些舉措更清楚地描繪了北京對私人資料的願景,即将其作為其境内的關鍵國家資産進行管理,同時專注于進一步釋放資料的潛力。北京将這些資料視為與土地和資本同樣重要的商業投資。
"北京希望釋出14億消費者、生産者和創新者的資料,結合中國産生大量工業資料和産生經濟成果的潛力,"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進階分析師雅各布·甘特(Jacob Gant)說。"
過去,科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被允許發展壯大,除了提供在各種情況下與政府共享使用者資訊外,對他們如何收集或使用資料的監督較少。到2017年,中國在資料治理領域實施了一項重要的新立法,即《網絡安全法》,對資料進行分類和監控,重點是資料本地化。
将在未來三個月内生效的法規将加強《網絡安全法》,并将其擴充到更廣泛的範圍。例如,《資料安全法》(9月1日生效)。可以說是今年最重要的新法律,它将私營部門的資料分為"國家核心資料"("與國家安全有關的資料,國民經濟的命脈"),重要資料和其他一般資料。與許多中國法律一樣,該法律具有域外效力,并要求對前兩種類型的資料提供更大的保護。
《汽車資料安全管理條例》(10月1日起施行)對行業"重要資料"進行了定義,包括交通流量、地圖、車輛充電網絡資訊、人臉、聲音和車牌等資料。
《個人資訊保護法》(11月1日生效)是中國對公衆對資料濫用日益關注的回應。它要求個人資訊的處理者滿足關鍵的合規條件。
新規定将對中國公司産生重大影響,特别是那些希望在海外擴張或籌集資金的公司,以及在中國經營的跨國公司。企業面臨更高的合規成本,并因處理不當的關鍵資料而面臨數百萬美元的罰款或暫停風險。
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副主任奈傑爾·柯裡(Nigel Currie)表示:"中國最近通過的一些法律允許政府更直接地監測和控制商業資料。但他表示,北京仍然希望私營企業在發展中國數字經濟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但隻是在監控誰擁有哪些資料并確定更多公司參與其中方面發揮更直接的作用。
新法律的目标之一是為保護敏感資料奠定基礎,而另一個重點是鼓勵使用非敏感資料來發展經濟,總部位于北京的咨詢公司科技政策主管Kendra Schaefer說。"如果你閱讀《資料安全法》,其中隻有一半是關于資料安全的,另一半概述了該國發展數字經濟的義務,"她說。"

資訊圖
新華社香港8月30日電(記者李斌)随着新的隐私法,中國可能會影響跨境資料規則制定的法律專家表示,11月生效的中國新隐私法将對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公司如何處理跨境資料産生深遠影響,并可能有助于中國建立全球資料管理标準。
"新法律将推動位于國外的資料接收者更認真地遵守中國法律,"總部位于上海的大邦律師事務所(Dabang Law Firm)進階合夥人餘雲婷(Yu Yunting)說。在國家主權和個人保護方面,中國在隐私和資料安全領域的立法比世界其他地區更為嚴格。"
新法律還授權中國政府将外國組織、公司和個人列入黑名單,以防止他們擷取中國公民的資料。如果外國政府限制通路個人資訊,法律規定了報複措施。
非營利組織國際隐私專業人士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ivacy Professionals)副主席奧馬爾·迪恩(Omer Dean)表示,這些規則"傳達了中國作為全球超級大國的力量"。
中國的《個人資訊保護法》規定,它隻遵循中國簽署的國際條約,中國沒有簽署任何與個人資料保護有關的條約。Legal Legal International的律師Charles Yu表示,這表明中國希望成為一個為資料傳輸制定國際标準的國家。(譯者:葉俊傑,陳俊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