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穆宗同治帝沒有子嗣,他死後,大清皇位的繼承者是如何确立的?

作者: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作者:史遇春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公元1875年1月),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駕崩,時年僅19歲。

此前,也就是同治十一年九月(公元1872年10月),清廷為17歲的同治帝舉行了大婚典禮。

從大婚到駕崩,時間雖兩年有餘,但是,這期間,同治帝并未育有子女。

同治帝駕崩前十天,就已經多次病危,有朝不保夕的症狀。

見同治帝已至如此情況,為江山社稷計,清宮之中,就已經開始議定繼立皇嗣的事情了。

既然同治帝沒有子嗣,那麼,按照血親的親疏、禮儀秩序的順次,上溯一輩,先從同治帝的父親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鹹豐帝的子嗣中找起。

鹹豐帝生有兩子,一位同治帝,這就不用說了。

鹹豐帝另外一子,出生當日就死了,就更不用說了。

無奈,隻能上溯二輩,從同治帝的祖父清宣宗(愛新覺羅·旻甯)道光帝的子嗣中繼續找。

據載,道光帝共生有九子: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公元1808年~公元1831年),母和妃那拉氏。此時,奕緯已死。死後,追封為多羅貝勒,喪禮按照皇子之例辦理,并派總管内務府大臣愛新覺羅·寶興經理喪事;後道光帝賜谥“隐志”。鹹豐帝即位不久,又追封其為多羅郡王。沒有留下子嗣,以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曾孫愛新覺羅·載治為嗣,襲貝子。

皇次子愛新覺羅·奕綱(公元1826年~公元1827年),生母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同母兄長,生5月而殇;鹹豐帝即位,追封順郡王,谥和。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公元1829年~公元1829年),生母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䜣同母兄長,生1月而殇;鹹豐帝即位,追封慧郡王,谥質。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公元1831~公元1861年),即鹹豐帝,母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在位11年,享壽31歲。

皇五子愛新覺羅·奕誴(公元1831年~公元1889年),母祥妃鈕祜祿氏,過繼給惇恪親王愛新覺羅·綿恺(奕誴三叔),襲惇郡王;鹹豐間,晉惇親王;同治中,為宗令,後被劾罷;卒,谥勤。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訢(公元1833年~公元1898年),母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诏,封恭親王;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至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擔任領班軍機大臣;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文宗駕崩,與兩宮太後聯合,發動辛酉政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鹹豐十一年(1861年)到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因中法戰争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直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争失敗事,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卒,谥忠。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公元1840年~公元1891年),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後胞妹;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封醇郡王;鹹豐帝死後,與恭親王配合太後,發動辛酉政變,開始被重用;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帝登基,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恭親王奕訢所帶領的軍機處被全班斥退,史稱甲申易樞,開始以商辦之名接掌政權;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總理海軍衙門,任内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卒,谥賢。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公元1844年~公元1868年),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同母弟;鹹豐帝即位,封多羅鐘郡王,卒,谥端,無子;奉旨以從子愛新覺羅·載濤為嗣。此時,奕詥已死。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公元1845年~公元1877年),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同母弟;鹹豐帝即位,封孚郡王;同治即位,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分府,仍在内廷行走,命管樂部;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授内大臣,加親王銜;光緒帝即位,複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卒,谥敬;無子,以愉恪郡王允隅玄孫奕棟子載沛為後。

清穆宗同治帝沒有子嗣,他死後,大清皇位的繼承者是如何确立的?

道光帝的九子之中,此時,鹹豐帝已死,就不用說了。

另外,皇長子、皇次子、皇三子、皇八子,此時也都已經死了。

還有,皇五子被過繼,也可暫時排除。

如果要在道光帝的兒子中找繼位者,那麼,此時,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九子奕譓似乎都有機會。

當然,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在道光帝的孫輩中找繼位者。

但是,這樣一來,存在一個問題,這些人都是同治帝的叔叔,或者是同治的堂兄弟,如果他們承接大位,就等同于同治帝完全絕嗣,以後,就連被祭祀,都會完全喪失皇帝的分量。

基于承嗣與祭祀的考慮,同治帝的繼位者,當然首先需要在道光帝的重孫輩中尋找了,因為,道光帝的重孫輩,是同治帝的子侄輩。這樣做,符合禮儀規制,也可以借過繼的名義,保留同治帝的後嗣、不失其祭祀的厚重。

但是,實際情況是,道光帝的孫輩,這個時候都還小,根本就沒有重孫。

其實,實在沒有辦法時,還可以上溯三輩,從清仁宗嘉慶帝的後嗣裡找。不過,這樣找出了的支屬,就有些太疏遠了。實際上,清宮也沒有這樣做。

找來找去,找到了貝勒愛新覺羅·載治家。

愛新覺羅·載治(公元1839年~公元1880年),原為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的曾孫,初名載中,祖父綿懿,父親奕紀;為奕紀之妾沈氏所生;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十二月,奉旨過繼給奕緯為嗣,授多羅貝勒。

載治是奉旨過繼給道光帝長子隐志郡王奕緯做嗣子的。載治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名叫溥侃。那時候,溥侃生下來才八個月。同治帝病危時,有意立溥侃為儲。于是,就将溥侃宣召入宮看養。不過,還沒有來得及将溥侃立儲,同治帝就駕崩了。這件事情,随着同治帝的死去,也就作罷了。宮廷與外界隔絕,這個事情的詳細情況與後續處理,沒有人知道其中的情形。

同治帝駕崩次日,兩宮(慈安皇太後、慈禧皇太後)召見内廷行走、禦前軍機、内務府王公大臣、弘德殿行走、南書房行走等,入内議事,商讨确定新君。

清穆宗同治帝沒有子嗣,他死後,大清皇位的繼承者是如何确立的?

據載,當日群臣會集之後,慈禧皇太後發話,問諸位道:

“皇帝賓天,天下不可無君,誰适合呢?”

群臣跪地哭泣,沒有人知道要怎麼應對。

慈禧皇太後看了看恭親王奕訢,說到:

“奕訢來繼位如何?”

恭親王奕訢聽罷,悲傷痛哭,絕倒在地。

慈禧皇太後又慢慢說到:

“奕訢,你不想擔當這天下的重任嗎?既然這樣,那就讓奕譞的兒子入宮繼嗣吧!”話說,奕譞先有一子載瀚,為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早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一月初三日卒,年2歲。奕譞次子載湉,為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時年4歲,即後來的光緒帝。奕譞第三子:未命名,為嫡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所生,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正月初九日卒。

慈禧皇太後言畢,醇親王奕譞也是痛哭流涕,昏絕在地上。

這個時候,惇勤親王奕誴說道: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不給當今皇上(指同治帝)立後嗣了嗎?”

惇勤親王奕誴的話,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後就像沒有聽到一樣。

然後,兩宮退出議事處,進入内宮。

看來,一切都是定好的事情,也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兩宮進入内宮之後,議事處,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還哭昏仆倒在地上。

最後,是宮中的内監将他們扶起,放到闆上,擡出去的。

關于這件事,親身在場的榮文忠(瓜爾佳·榮祿)後來對人說:

“醇親王的确為人長厚,他聽說自己的兒子被立為皇帝了,哭昏之後,中間還想自己爬起來,我拽了拽他的衣服,他才作罷!”

但是,就是因為這個動作,讓醇親王奕譞記錄在心。

為此,醇親王奕譞就認為榮祿對待自己沒有對待其兄恭親王奕訢那麼好,心裡很不高興、很不是滋味。

後來,恭親王奕訢被罷職之後,醇親王奕譞暗地裡掌握大權,他就将榮祿外放為陝西西安将軍。

榮祿在西安過了很久之後,才又回到京師。

說到榮祿,就贅述幾句。

話說,那個時候,居住在京師的旗人,非常注重外表,沒事就專門修飾打扮自己,一個個衣冠整齊,楚楚有度。而且,他們把這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是,旗人出了京師之後,就不那麼講究了,而且,在外的時間越長,就越是不注重儀表。

是以,那些外放日久,回歸京師的旗人,他們的外形裝扮,比之自己往日、或比之京城中的旗人,都會失色不少。

榮祿在京師的時候,就很講究衣飾。他的衣着,長短合度,寬窄得體。當時,他的儀容之美,在時輩之中稱冠。

榮祿外放西安多年,回來之後,京師同僚初見,發現他還和當日在京師時一樣地衣飾齊楚,當時,頗多人認為這是一絕。

本文據清人劉體仁《異辭錄》卷二中的一節而成。

(全文結束)

清穆宗同治帝沒有子嗣,他死後,大清皇位的繼承者是如何确立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