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這個2020東京奧運會田徑項目的壓軸大戲,中國運動員有望上演神奇嗎?
随着2天3個競走小項的結束,北海道劄幌在7日迎來東京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在奧運會上,馬拉松比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一方面,馬拉松從1896年開始就是正式比賽項目,曆史悠久。另一方面,男子馬拉松一般放在奧運會最後一天,在閉幕式上給前3名頒獎。
本屆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将有男女各3名選手參加,滿額參賽。這一方面是過去幾年我國大衆層面馬拉松運動的良好氛圍所緻,另一方面也是競技層面科學訓練的結果。目前中國體育代表團在田徑項目上已經獲得2枚金牌,而壓軸的馬拉松項目,能夠國人帶來些許激動和驚喜嗎?
不在東京在劄幌,但天氣依舊高溫高濕
東京奧運會隻有田徑的競走、馬拉松以及足球(部分)等少數項目放在東京以外舉行。考慮到東京夏天的高溫,競走、馬拉松這樣長距離大強度運動項目放在北海道的劄幌。
不過從過去兩天的競走比賽看,劄幌最近也碰到高溫高濕的挑戰。是以,今天上午的女子馬拉松比賽就改為上午6點開始(中原標準時間5點)。
東京奧運會基本是空場舉行。隻有公路自行車、東京之外的2個縣的足球比賽有觀衆。在劄幌舉行的競走和馬拉松共5個小項,因為在街道和公園舉行,是以也有現場觀衆觀看比賽。
從公布的馬拉松路線看,這次馬拉松路線其實是繞3個圈。選手一開始朝南跑,然後回到起點,差不多有22公裡。然後朝北跑2圈,每圈差不多10公裡,再回到起點。這3圈環形跑道整體彎道不算太多,賽道整體比較平坦,沒有給選手增加額外難度。不過天氣不是很給力,劄幌前幾天下午的氣溫在32-33度,濕度68%。根據預報,馬拉松比賽的兩天,最低氣溫在21度,是以女子馬拉松從早上6點開始比賽。選手在防疫之外,還需要做好喝水、補給和降溫工作。
夏季奧運會基本上在夏天舉行,天氣比較熱,而馬拉松比賽的适宜溫度是5-15度。是以奧運會馬拉松成績并不優異。裡約奧運會馬拉松157名男選手隻有133名選手完成了比賽。目前男子馬拉松奧運紀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2:06:32,由肯亞選手萬吉魯創造;但世界紀錄是2:01:39,差了将近5分鐘。這也好了解,奧運會四年才一次,而全球每年的馬拉松比賽成千上萬,但天氣以及重名次、輕成績也是因素。
中國馬拉松有希望,但需要正視差距
東京奧運會馬拉松項目中國代表團隊滿額6人參賽,加上男女各1名替補,有8人在馬拉松報名名單中。
受疫情影響,馬拉松選手今年參賽次數減少。不過總體來說,選手備戰比較系統。例如去年在日本名古屋和上海兩次跑進2小時27分以内的成績,是2018-2020連續3年上馬國内選手冠軍。今年李芷萱主要在雲南高原訓練。今年6月,她參加了在浙江上虞舉行的全國田徑冠軍賽暨奧運會選拔賽10000米比賽。
據教練李國強介紹,這次參賽是東京馬拉松賽前提高品質、上強度的訓練課。在接受筆者采訪時,李國強教練這樣說:“6月上虞的比賽結束後,我們和中國田徑隊大部隊去了浙江嘉興,然後到昆明進一步增加跑量、增加專項素質的訓練,進入專項強化訓練。”受疫情影響,李國強教練不去東京現場。他7月27日到北京,31日送走李芷萱,回雲南帶領部分隊員準備今年全運會的比賽。
參加比賽的中國選手,在劄幌不僅要面臨天氣的挑戰,還面臨衆多高手的挑戰。
東京奧運會田徑項目的報名标準有了較大提高。2016年裡約奧運會馬拉松參賽标準是男子2:19:00,女子2:45:00;東京奧運會則提高到男子2:11:30,女子2:29:30。
目前女子有97名選手(含替補)有資格出戰馬拉松比賽,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5人達到2:29:30的報名标準,最好成績在2小時20分内的有9人,還包括2019年創造2:14:04的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的科斯蓋。李芷萱的2:26:15排在第30名。要突破我國選手在奧運會上的馬拉松最好名次,也就是周春秀的北京奧運會銅牌,難度比較大。
圖說:當年希臘雅典奧運會比賽現場。
男子選手有116人,同樣來自44個國家和地區,還有1名難民運動員。領軍人物是世界紀錄保持者基普喬格。選手中個人最佳成績在2小時5分内的選手共10人,他們是冠軍的有力争奪者。包括中國在内,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選手滿額參賽。日本派出的是大迫傑、服部勇馬、中村匠吾,他們的最好成績都在前31名。
在2019年柏林馬拉松跑出個人最佳、國内第二好成績(2:08:28)的董國建排在47位。他有參加全運會、世錦賽、奧運會的經曆,如果突破我國男選手奧運會最好名次,鄧海洋在北京奧運會的第25名,就算是一個勝利。從成績上看,董國建保持着我國男選手在奧運會上的最好成績,即裡約奧運會的2:15:32。
圖說:1984年,女子馬拉松才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馬拉松比賽講究的是“硬實力”。我國的女選手排名在30名及以後;男選手董國建、彭建華、楊紹輝在47名及以後。但馬拉松更講究“拼搏精神”。至少,選手們可以把突破我國參加奧運會的名次和成績作為“小目标”。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作了呢?
作者簡介:
陳國強,男,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新聞傳播學博士。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公共健康學院通路學者(2013-2014)
欄目主編:陳華 文字編輯:陳華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陳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