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公元1643年5月14日,波旁王朝第二任國王路易十三因意肺炎而不幸去世,年僅五歲的長子路易·迪厄多内·波旁登基,史稱“路易十四”。在位早期,由王太後安娜攝政,紅衣主教馬薩林為宰相,二人配合默契,在内政外交上都保持着難得的穩定。

▲法國凡爾賽宮内景
18年後,法國宰相馬薩林去世,臨終前要求這位年輕君主務必親政,同時建議取消宰相職務,路易十四予以采納。利用馬薩林留下的政治遺産,路易十四将貴族群體中的核心成員集中在凡爾賽宮周圍居住,宛若衆星拱月。通過這一方式,路易極大程度強化了國王在财政、軍事等事務上的決策權,形成了絕對君主專制。
作為國王,路易十四在位長達72年3月18天,是世界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獨立主權君主,親政時間也長達54年。漫長的在位時間已然注定路易十四不會是一個籍籍無名、碌碌無為的國王。事實上,在路易十四之前,從沒有一位君主能像他這樣,統一法蘭西的政府、國土與臣民。在他強大的掌控力下,法國逐漸成為近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法蘭西人逐漸成為近代意義上的統一民族。
▲17世紀法國地圖
作為國王,路易十四最引以為傲的是他不斷開疆拓土,為法國征服了大量領土。雖然拿破侖大帝征服的土地數量更多,但幾乎都沒能保留下來,是以現代法國的版圖更大程度上源自路易十四時代。依靠耀眼的軍事成就,路易十四一躍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巴黎市民也為其上尊号“大帝”。
除了對外擴張成績斐然,路易十四在内政方面同樣毫不遜色。親政第6年,路易十四就頒布了著名的《路易法典》,對上至國王下到平民的權利、義務都作出了明确規定,在當時堪稱完美,以至于在波旁王朝滅亡後的“法國大革命”期間依然沿用,直到被後來的《拿破侖法典》所取代。之是以費盡心思頒布法典,是因為路易十四對秩序的維持格外看重——事實上,在他親政後,法國再也沒發生過一起貴族叛亂。
▲路易十四畫像
在限制衆人的同時,路易十四同樣嚴格限制着自己。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裡,路易十四堅持事必躬親,從不有絲毫懈怠,這不得不說是一大奇迹——同樣勤政的雍正皇帝,在位13年就因積勞成疾去世。按照規定,國王每周應工作六天,周日為宮廷休息日,但路易十四在這一天仍會舉行朝會,聽取大臣彙報,如果身體抱恙,就會将朝會改在卧室進行。在整個法蘭西,人們都知道國王有多麼勤奮。
雖然在理論上,作為專制君主的路易十四理應是獨裁者,但終其一生,他做出的任何決策都會經過深思熟慮,同時主動聽取貴族、大臣乃至普通市民的意見。對于大臣,這位國王總是語氣溫和、舉止禮貌,還對他們給予高度信任。路易十四曾直白地告訴衆人,千萬不要因自己未采納他們的建議而氣餒。就這樣,路易十四成為朝廷中消息最靈通的人,而不是像普通君王那樣被臣下蒙蔽愚弄。
▲路易十四雕像
當然,一味和氣是無法管好國家的,與勤政程度相比對的是路易十四的嚴格态度和巨大工作量。對于大臣,路易十四不允許他們私自作出任何決定,嚴格監督他們的言行舉止、賞罰分明、恩威并施。盡管大臣們各有分工,但他們仍隻是執行者,各方面政策都由路易十四親手制定。
除了尋常政務,精力旺盛的路易十四還對軍事、宮廷、财政、宗教、文學、藝術、戲劇乃至于家務都充滿興趣。在他看來,藝術可以提高自己在群眾心中的威望,是以他總是踴躍參與芭蕾舞劇演出,還因扮演“太陽神”而被譽為“太陽王”。在他的鼓勵下,法國吸引并培養了無數天才,對後世産生了重要影響。
究其原因,或許與他的複雜血統有關。祖母瑪麗·美第奇為意大利貴族,母親安娜來自西班牙,是以隻有四分之一法國血統的路易十四身上兼具意大利的藝術氣息、西班牙的熱情驕傲、法蘭西的浪漫優雅。
對于這位傑出君主,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稱其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國王之一”,歌德贊揚“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樣本”。就連反對波旁王朝的拿破侖,也誠摯表示:“路易十四是一位偉大的國王,是他造就了法國在國際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來又有哪位君王能夠與他相比?”而以反對專制文明的伏爾泰,也頌揚路易十四時代是“永遠值得懷念的時代”。
▲魏瑪劇院前的歌德、席勒雕像
作為法蘭西曆史上最著名的國王,作為歐洲絕對君主制的楷模,路易十四的名号代表了一個時代、一種制度,一個王朝。歌德曾有一句名言:“人的罪惡一般都是受他所處時代的影響,而他的德行才是他自己的。”這句話用在“太陽王”路易十四身上顯然再合适不過。
參考文獻:
《朕即國家:太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時代》
微信公衆号:趣觀曆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