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共産黨迎來了成立100周年的華誕。世界人民矚望東方,中國的每一寸土地,幾乎都挂滿了紅色的赤旗,貼滿了慶祝的宣傳智語,共産國際的國歌更是在每個人的耳邊持續回蕩,因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這個黨愛得深沉,愛得轟轟烈烈。各個媒體都毫無例外地将鏡頭對準曆史和偉人,從不同的角度,去展示中國革命者為真理而奮鬥的那種大無畏精神。
《革命者》是一部2021年新上映的革命曆史電影,由管虎監制,徐展雄執導,張頌文、李易峰、佟麗娅、彭昱暢、秦昊、宋茜等領銜主演。影片主要講述了從1912年至1927年間李大钊的革命故事,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一直都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黃卷青燈,含辛茹苦,冬一件絮衣,夏一件布衫,最後為了革命事業而英勇就義。

影片的開始,是李大钊的子女為父親掃墓,墓碑深埋土地五十載才重見天日,實在令人唏噓。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李大钊先生毅然選擇犧牲,也決不背叛黨和國家,用生命呵護正處于襁褓之中的中國共産黨。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李大钊先生的這份遠見與氣魄,對我們青年一代影響很大,以至于我們對此影片抱有極高的期望。當影片最後呈現效果,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時候,失落之感油然而生。
有人說,《革命者》非線性的叙述方式散亂,情節零碎,全程平平淡淡;有人說,《革命者》的人物年齡差較大,人物設定不夠真實;有人說,《革命者》追求大場面,空談大思想,展現不出我黨革命之艱難;有人說,《革命者》的情節設定還不錯……觀衆評價褒貶不一,但口碑還算可以。
我私下覺得,《革命者》中的有些鏡頭還是蠻不錯的,例如:李大钊先生召叢集衆去給死去的報童伸冤;他辭去《晨鐘》主編職務,帶着學生深入社會各階層調研與發動,去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途徑;李大钊站在火車頭上,揮舞着代表光明的紅色的勞工旗幟,猶如黑夜裡的一盞燈,給迷失道路的中國人指明方向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1926年3月16日,李大钊先生帶着學生及其他勞工們,在街頭遊行反抗軍閥統治的鏡頭,一位落魄青年趁混亂在街頭偷吃饅頭,與正在前行的學生勞工形成鮮明對比。一個在國家危亡之際,隻顧着活命;而另一群人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惜賭上生命,也要聲讨國賊,兩者一對比,讓我們看到部分群眾那種思想麻木的狀态。然而,當反動軍閥的爪牙們,鎮壓遊行的隊伍,毆打、緝捕革命者時,這位曾經偷吃饅頭的落魄青年,卻被李大钊先生的言行所感化,在極其混亂的場面中,最後鼓起勇氣、奮不顧身地前去救護李大钊,讓我們看到廣大青年學生及勞工愛國意識的崛起——這是本部電影的一大亮點,細節處理非常周到,給人以小見大的感覺。
觀影迄今快兩個月了,但《革命者》中的兩段台詞,我還清晰記得,“多少年來,就是因為我們怕,他們才把我們當成草芥。難道他們不怕嗎?他們也害怕,不然他們怎麼會當縮頭烏龜,任由國家國土淪喪?我李大钊當然也怕死,但我更害怕的是百姓流離失所,國土四分五裂,我更害怕的是,看着你們一代代的年輕人,老去了,麻木了,沉默了,這比死還可怕!”“我從黑暗中反叛而來,卻不屬于未來的光明之地。我的腳踏在黑暗和光明的交鋒處上,或許有一天,黑暗會把我吞噬,可是為了你們,為了你們能夠走向光明、擁抱光明,我願意去直面黑暗,因為我相信,總有一天,陽光會普照整片中國大地。”這铿锵有力的話語,把革命者的無私奉獻精神,展現得淋漓盡緻。精神的麻木、愚昧,比肉體的病态與孱弱更為可怕,我們作為新一代的青年,肩上扛着祖國的希望,我們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未來。這樣博學、勇敢、無私的大钊先生,怎能讓我們不喜歡呢?
當然,《革命者》這部影片也存在争議,我們可以善意地指出來,但不能以此而完全否定它的價值。此片有兩點,令我感覺比較難受,一是鏡頭剪輯,二是演員方面,影響我對紅色電影的最佳體驗。
《革命者》為了把李大钊先生的“高偉正”形象,塑造更為豐滿,刻意打破傳統線性叙述的手法,以死亡38小時為支撐點,采用蒙太奇的剪輯方式,選用幾個故事,分單元來刻畫李大钊先生。
蒙太奇是電影最基本最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多個鏡頭的剪輯組合,再配合音響,最後形成片段或者場景來表達出某種含義。鏡頭可以是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生活畫面或者片段,它所産生的作用不是蒙太奇鏡頭的“加與和”,而是“乘積”,甚至是“立方”或“n次方”——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藝術家都熱衷于采用蒙太奇手法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革命者》這部主旋律電影,是否适合采用“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呢?
我個人認為,《革命者》中采用的蒙太奇是可取的,因為一部影片的時間有限,往往都在一到兩個小時之内,情節必須緊湊,故事的叙述不能過于拖沓,是以運用蒙太奇,可以解決電影在叙述過程中的時間與空間問題,靈活度較高。那為什麼有的觀衆反映影片叙述散亂,故事不完整,有點看不懂,全程平平淡淡呢?這就是《革命者》中的一個不足之處。過去的片段和人物的目前狀态,存在邏輯分層,不要反複切換;回憶的故事最好是真實的,不要随意虛構,觀衆很難把握這幾個故事之間的邏輯聯系,比如李大钊與慶子的情節,毛澤東與李大钊在天安門上的對話,不能脫離曆史事實,以免産生過多的争議。既然選擇這種剪輯,就應該将鏡頭剪輯處理好,不要因為追求大思想,而忽略了細節的處理,撿了芝麻卻丢了西瓜,得不償失。
另外一個方面是《革命者》的演員陣容年輕化,我不是排斥年輕的演員演繹革命者,而是個别演員實在令人難受,他們的年紀不太符合曆史真實,有些颠覆觀衆的認知。《革命者》中有個鏡頭,是李大钊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抓捕,妻子趙紉蘭與女兒李星華被當局釋放,當時的李大钊已38歲,那麼他的妻子趙紉蘭43歲,李星華16歲,可《革命者》裡的李星華與趙紉蘭不像母女,更像姐妹,如果不是有字幕顯示是長女李星華,真的很難想象她們倆竟然是母女關系,還有秦昊飾演的陳獨秀。
《革命者》中還有個鏡頭是李大钊與陳獨秀相約建黨事件,那是曆史上有名的佳話“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920年1月,李大钊化身車夫,深夜冒着風雪護送陳獨秀出北京城前往南京,籌劃建黨事宜。我們都知道,李大钊先生1889年出生,1920年的時候,李大钊31歲,年長他10歲的陳獨秀是41歲,但從他們雪夜出行的鏡頭來看,陳獨秀卻明顯比李大钊先生年輕。看完這個鏡頭,我的腦子裡聯想到的是他在《隐秘的角落》裡飾演的張東升,而不是李大钊,死活和陳獨秀先生聯系不起來。這樣的話,觀衆就很難将情感帶入電影之中,筆者認為這是《革命者》第二大不足,美中不足。導演以為多用幾個流量明星,票房就上去了,那就是大錯特錯,觀衆注重的是影片品質而不是看明星的流量。如果電影情節無法打動觀衆,不能說服觀衆的理智,讓觀衆投以真情實感,這部電影就不是一個成功的作品。
總的來說,《革命者》還是不錯的一部紅色革命影片,我隻是簡單地陳述我的觀影體驗,說出我的個人感想而已,希望導演能夠創作出更多高品質的影視作品。
文/葉玉碟
編/肖洋
本文圖檔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