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色經典|再讀《革命者》

<b>革命者,什麼是革命者?</b>

<b>革命者,為什麼是革命者?</b><b>——題記</b>

在濃郁的黑暗裡,劈斬化不開的夤夜,揮灑千頃鮮紅的血濤,把這世界的腥髒滌淨,燃燒了萬丈炳灼的心火,把人類的罪惡毀燼。

這,就是我們的革命者。

革命,我們到底為什麼要革命?

為什麼我們的革命前輩流血犧牲卻依然面無懼色?為什麼我們的英雄烈士英勇就義卻又有更多的人前仆後繼?

或許,守常先生給了我們答案——“我們流的血,絕對不會白流,我們今天流的血,都是為了孩子們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正是因為他們将身軀化為火炬,我們的眼裡才有了光明。

<b>革命成果來之不易,今之吾輩應當銘記。</b>

才華橫溢卻在一年内相繼犧牲的陳延年和陳喬年兄弟;置身刑場視死如歸卻笑對敵人的屠刀的王孝和;相愛卻未能成婚的革命伴侶蔡博真、伍仲文,雙雙被捕,但是他們卻把血腥刑場看作了婚禮的殿堂;曆盡坎坷、初心不改的何孟雄;犧牲之後,時隔幾十年之後才追認為烈士的許包野……

他們沒有說太多不平凡的話,卻做了很多不一般的事。

曆史的長河浩浩湯湯,教科書上的寥寥幾行字便概括了他們的一生。

但是那一個個的名字,卻能夠如同滾燙的鐵水一般烙在我們的心坎,點燃了我們的熱血,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留下名字的,成為了我們心中的英雄;而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仍然是我們心中的英雄。因為我們知道,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革命者。

在江山傾覆,故國零落之際,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于危梁。

這,就是我們的革命前輩。

冬日冷凍無衣添,夏日燥熱無處躲,我們的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我們的百姓受着一層又一層的壓迫。他們,站了出來。

于是,革命拉開了帷幕。

那是一段充斥着血與火的年代,那也是光明與黑暗相交織的歲月。

而在當年的革命者浪潮中,也不乏同我們一般大的學生,甚至曹順标就義于南京雨花台的時候,隻有十八歲。而且,像曹順标一樣正值青春年少就為革命奉獻生命的人,不在少數。

<b>那個革命的年代,也是覺醒的年代。</b>

在那個時候,有着數不清的青年知識分子以無畏的姿态,無懼的身影站在了隊伍的最前方,他們以最堅定的信念,最青春的面孔,擔當起了那個時代的青年使命,奏響了一曲振奮人心的凱歌。也同樣,為多年後的我們做出了表率。

坐在教室裡是心憂天下的中華脊梁,團結一緻是推動民族向前的有力後浪。

這,是那個時候的青年的真實的寫照。

前輩的事迹絕不僅僅是聽聽而已,民族的複興也絕不隻是說說而已。

革命成果來之不易,今之吾輩應當銘記。

<b>惟有以行代言,最具革命力量。</b>

是書讀罷,絕不應該僅僅是發出一聲感歎,便再無其他。

國将危矣之時,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與先烈以“抛頭顱,灑熱血”的壯烈使得人民覺醒,中華再造,民族得存。而我們在和平年代,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喊口号?作報告?不,不是這樣的,或者說,絕不僅僅是這樣的。

“山河雖無恙,吾輩當自強”,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因為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我們是中華民族最新鮮的血液,我們熾熱的青春就應該燃燒在神州大地上。

若我們扛不起今日的大旗,那麼往日的英烈們又将該何處安息?

複興夢,強國夢,非獨賢者有是心,此心當人皆有之。

惟有我們将過往之不易銘記于心,方可更好的開創未來。

英雄永垂不朽,立碑中華之門。

革命成果來之不易,今之吾輩應當銘記。(<b>聊城大學文學院高淑敏</b>)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紅色經典|再讀《革命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