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馮玉婧 發自柏林如果希特勒現身當今德國,他是否還能通過德國人民選舉赢得執政地位?排外的納粹德國是否再次誕生?根據同名暢銷小說《他又回來了》改編的諷刺喜劇電影近日在德國上映,引發對以上假設普遍持否定意見的德國人産生新的思考。
卡在喉嚨裡的笑聲
電影《他又回來了》主要講述阿道夫·希特勒在不光彩地離開近70年後,于今天的柏林市中心再次醒來。而今日德國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新的貨币、随處可見的外國人以及當政的女總理——都讓這位前元首有些吃不消。但沒有人相信他真的回來,人們都認為這隻是他的模仿者。一個報亭老闆不僅向他提供了住處,還看到了他的喜劇潛力,并将希特勒介紹給電視制片人。由此希特勒開始投身電視事業,并最終在現代社會成了電視明星。但隐藏在這一切背後的秘密是,希特勒并沒有放棄先前的計劃,即試圖統治世界。
德國導演大衛·溫德在拍攝該電影時也采用了頗具新意的拍攝手法,沒有完全采納書中希特勒第一人稱的叙述口吻,而是零散摻和着紀錄片素材。在這些鏡頭内,阿道夫·希特勒會走上街頭與德國各個城市的市民進行對話,“傾聽”他們對社會的抱怨,并補問一句“你願意跟随我嗎?”,或者他隻穿着大褲衩出現在土耳其人開的清洗店裡,又或者在辦公室裡跟着秘書學用電腦以及成為脫口秀嘉賓等等。
與此同時,這些紀錄片鏡頭更真實地反映出當代人見到希特勒的反應,有些人覺得這很有趣,甚至要求同他自拍;隻有極少數的人們表示憤怒。然而大部分人則把他當成藝術表演者,并向他吐露心聲,指責“外國人”,責罵德國政治和媒體沒有更好地代表他們。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這些人甚至毫無保留地認同了希特勒沒有更改過的政治口号。
雖然有些鏡頭會不時逗得觀衆哈哈大笑,但是當虛構和現實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時,當人們看到希特勒走進德國極右政黨國家民主黨總部聊天的鏡頭時,或者“麻煩制造者”被新納粹分子毆打的鏡頭時,這部諷刺喜劇就變成了悲傷且苦澀的嚴肅,觀衆的笑聲早已卡在喉嚨裡。
難民潮下的民族主義隐憂
這部有關希特勒“穿越”的電影于10月初在柏林上演,在目前歐洲難民潮問題的背景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據德國政府預計,德國今年将迎來約80萬難民。随着進入德國難民數量持續增加,德國右翼勢力出現擴大趨勢,網絡上排外言論激烈,各地針對難民營的襲擊不斷,近期參與遊行人數也明顯增加。
在排外者看來,難民到來會擾亂德國就業市場,還會帶來文化上巨大沖擊。本報記者還清晰地記得近日的一次遊行,當晚共3萬人聚集德國東部城市德累斯頓市中心的廣場上進行大規模排外示威,反對大量難民湧入。排外者齊聲高喊“默克爾下台!”“我們就是人民!”濃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不由得讓人想起70年前的那段曆史,令人心生恐懼。
電影的結尾也展示了筆者現場經曆的那一幕,當抗議者高喊:“我們是人民”時,電影院裡隻剩下了沉默。
在柏林某廣播電台工作的拉法埃爾表示該電影很棒,“影片的結尾有真正的深度,讓人看完電影後會有恐懼感,但也讓我開始思考怎樣做才能對抗這種仇外心理。”她告訴本報記者,該片展示了所有重返納粹主義的條件,隻有形式稍微不同:不是反對猶太人,而是反對穆斯林、銀行家。
“我不明白德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這裡的失業率是如此之低。但是在歐洲南部有這麼多人沒有工作,也沒有社會地位,他們最終将變得絕望和暴力。我們缺乏對對方和自己的尊重以及團體意識。是以,我們總是寂寞的,可憐的,消極的,絕望的,這讓我害怕。而這部電影恰好點出了我的這個擔憂。”拉法埃爾說道。
“不僅希特勒是惡魔,選他的選民也是”
《他又回來了》結尾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當“發掘”希特勒的攝影師意識到此希特勒是真正的希特勒時,決定要把他殺死。開槍後,希特勒從一個摩天大樓的屋頂掉下去了,本應是必死無疑,但是攝影師背後突然再次傳來希特勒的聲音:“你不會擺脫我的,你無法殺死我,我始終是你的一部分,你們的一部分,德國的一部分”,聽後不僅讓人起雞皮疙瘩,同時又引人深思:即使真正的希特勒不再回來,但不代表不會有新的“希特勒”再次回到人們當中。
扮演希特勒的德國著名演員奧利佛·馬薩奇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分享了他拍攝紀錄片片段的感受:當他以希特勒的形象出現在馬路上,他逐漸注意到,人們很輕易就會相信他扮演的角色,他說這令人擔憂,但也側面展示了德國當今社會的狀态。
“人們在選舉時一定要注意選舉的人是誰,因為不僅希特勒是惡魔,選他的所有選民也是。”馬薩奇說道。
國外穿越劇拒絕曆史輕佻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陳雪蓮 馬曉雲 發自北京、東京 近年來,穿越題材已經幾乎被中外影視劇創作者玩膩之時,漸漸地,猶如泥沙俱下的淘金過程一樣,一些優秀而有意義的穿越題材影視劇逐漸湧現,受到觀衆好評。相比國内一些穿越題材作品的“輕曆史、重戲說”的“速食”品質,國外的優秀穿越影視劇,似乎更厚重一些,對曆史細節和劇情設定更加考究精緻。
細緻還原曆史
對于中美穿越題材影視劇迷來說,不難發現兩者的差異。中國穿越作品大多喜歡穿越到過去,譬如《尋秦記》,以《步步驚心》《宮》為代表的無數“清宮穿越戲”。但美國好萊塢玩穿越,多以穿越未來和宇宙空間為主。例如《回到未來》系列、《時間機器》、《人猿星球》、《穿越時空愛上你》等電影以及美劇《時間旅者》等。此類作品,往往要重構一套完整且經得起推敲的體系理論,自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例如克裡斯托弗·諾蘭執導的科幻巨制《星際穿越》,光劇本創作就足足耗費近七年,為確定建構理論的科學嚴謹性,諾蘭還邀請來斯蒂芬·霍金的好友、加州理工學院的實體學家基普·s·索恩深度參與劇本創作。
美國導演約翰·達爾不服氣别人嘲笑山姆大叔隻有短得可憐的兩百多年曆史而鮮有穿越到過去的作品,于是,他執導了講述現代英格蘭人穿越到古代蘇格蘭的《異鄉人》(又名《古戰場傳奇》),該劇第一季今年剛剛收官。
該劇改編自美國著名小說家戴安娜·加巴爾登出版于1991年的同名小說,講述1945年一位已婚英格蘭戰地護士克萊爾因為偶然的機緣穿越到1743年的蘇格蘭,盡管她深愛自己作為曆史學家的丈夫,試圖回到現代,但又因為生命受到威脅而被迫嫁給英武浪漫的蘇格蘭戰士,并漸漸愛上他,體驗着亦苦亦甜的古代蘇格蘭生活。
和爛俗的穿越故事不同,《異鄉人》不僅僅把曆史作為穿越的背景,而是讓觀衆随着人物浸入到了曆史中。電影中克萊爾不同尋常的“現代”能力,并沒有令她在古蘇格蘭成為“女神”,反而讓她作為一個異鄉人,在對英格蘭人不乏敵意的蘇格蘭人間艱難生存。而且她的能力既引起敬重也引起懷疑——在那個絕對沒有女醫生的年代,一個會醫療的女人被稱作“healer”(醫治術士),一不小心就會和宗教沖突,淪為和魔鬼結盟的女巫而被燒死。這樣的劇情設定頗具野心,它削減了故事的傳奇性,試圖引向對古今差異的考察。
正如片名“異鄉人”所暗示的,這個穿越故事實質講的是一個現代人了解古代、看待古代和适應古代的過程。原著作者花了相當多的精力在圖書館查閱曆史資料,最終化作對古蘇格蘭政治、宗教、風俗等方面細緻入微的描繪以及它們與現代觀念的沖突。
反思今日問題
日劇《仁醫》講述了一名現代腦外科醫生穿越至日本江戶時代的故事。2011年播出的第二季,平均收視率達20.6%,最後一集收視率高達26.1%,第二季在播放之前已銷售到80個國家和地區。該劇兩季劇集總共獲得33個獎項。
《仁醫》成功之處在于——該劇沒有将感情線作為主線,而是在叙事上将行醫線、情感線和曆史線三條線交融在一起。
更重要的是,《仁醫》秉承日本醫療劇大量普及醫療知識的一貫風格,将古代與現代、曆史與個體、理想與現實過程緊密交織,最終闡述關于現代醫療倫理與醫療體制的主流價值觀。劇中特寫鏡頭直接拍攝開顱後腦漿的狀況和腹腔各種内髒,場景逼真。雖然穿越劇屬于天馬行空的故事架構,但在外科手術等的細節考證上,編劇下足了工夫。
該劇對曆史細節的處理也相當講究。雖是穿越劇,但基本真實地還原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對江戶時代民間風貌等曆史細節的考證和處理上非常認真,甚至可以與嚴謹的大河劇相媲美。《仁醫》第二季更是融入了很多日本近現代曆史的典故。
而另外一部講述古代武士穿越到現代給職場單親媽媽當“家庭主夫”的日劇《月代頭布丁》,則着重刻畫的是一個古代人如何融入到現代生活中,他與現代人在生活上産生的一系列分歧與沖突,進而引發出值得反思而現實普遍存在的家庭問題。
此外,該片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古代武士精神雖有局限性,但穿越來的武士在教育孩子時堅持的東西也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例如,他教導男孩子要“有勇氣”、“遵守承諾”、“以禮待人”、“男兒有淚不輕彈”等可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