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時21年,房山老黨員于洪福為村民修建1.5公裡山路——當代愚公

曆時21年,房山老黨員于洪福為村民修建1.5公裡山路——當代愚公

紅福路起點。

曆時21年,房山老黨員于洪福為村民修建1.5公裡山路——當代愚公

于洪福修路使用的部分工具。

曆時21年,房山老黨員于洪福為村民修建1.5公裡山路——當代愚公

于洪福同志(資料照片)。

年過半百的老黨員,憑着一股子“愚公移山”的勁頭,每天手擡肩扛、叩石墾壤,一幹就是21年,愣是修成了村裡唯一一條上山路。

老黨員名叫于洪福,房山區青龍湖鎮口頭村人。開始修路的那一年,他51歲。

口頭村的西山山頂上有泉水、有山洞、有古寺,風景秀麗,但之前沒有上山道路。“隻要修好了路,就會吸引人上山,咱村也一定會有發展。”這是全村人的期盼。但苦于村集體拿不出錢,靠種莊稼為生的村民一籌莫展。

“你不修,我不修,誰來修?難道山就這麼荒着?”1996年,于洪福把家裡的幾畝地全部交給妻子,獨自一人上山修路,憑着“活兒總得有人幹”的樸素信念,一幹就是21個年頭,直到2017年因病去世。

日前,記者驅車百裡來到口頭村,追尋這位當代愚公的足迹。

手鑿2700噸石料荒山開路

從口頭村主街往西,穿過京原線鐵道,沿着布滿碎石的小路走上5分鐘,就來到了山腳下。這裡就是于洪福所修山路的起點。

“原來山上都是荒草,人踩出來幾條很窄的野路。自打洪福修了這條寬敞平整的道兒,每天都有幾十号人上山打水、鍛煉,村裡沒人不念他的好!”聽說記者采訪于洪福修路的事兒,幾位村民熱情帶路。

冬日的蕭索中,這條山路如灰色的綢帶蜿蜒着伸向山頂。路面上,一塊塊方形大石塊拼接整齊,接縫處還安插了不少小石塊,腳踩上去沒有一絲晃動。記者嘗試着搬起路邊的一塊書包大小的石頭,發現這石頭至少得有50斤重。

鋪路的石塊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村民于洪橋指着路邊的一窩雜草說道,“你看這兒,原來就是一個亂石堆。是洪福一塊塊把石頭鑿下來,鋪到路上去的。”村裡人曾經粗略統計過,21年來于洪福修路所用的石料總計超過2700餘噸,相當于45節火車車廂的載貨量。

聽到這兒,記者眼前仿佛出現了那位纖瘦的老人身影。他用鋼釺劈下石塊,再用布滿老繭的雙手搬到路基上,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現在亂石堆看不見了,但半山崖壁上,鋼釺劈石留下的一道道痕迹還清晰可見。

從山腳到接近山頂處,于洪福總共修了1500米長的山路,平均路寬3米。有人估算,如果找專業施工隊,這樣一條路至少需要花費工程款500萬元!

靠近山頂處,至今還堆放着上百塊石料。那是于洪福2017年搬來的。“路還沒修完,洪福就因肺癌去世了。他是累的呀!”說到這兒,村民們都紅了眼圈。

病重仍惦念“最後50米沒修完”

從山上下來,村西頭第一戶就是于洪福家。院子裡雖沒有幾間房,但打掃得很是幹淨。客廳裡陳設十分簡單,打制于上世紀90年代的大衣櫃,是唯一像樣的家具。

于洪福的老伴兒劉淑花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小本相冊,這裡有于洪福留下的全部5張照片。但令記者驚訝的是,5張裡沒有1張是他修路時的工作照片。

“這張還是十多年前村裡組織老黨員去山海關。當時他還不願意去,覺得耽誤自己修路了。”捧着其中一張照片,劉淑花眼睛濕潤了。

鐵鍁、鋼釺等修路的工具還在院子裡靜靜地放着。看着這些工具,于洪福的兒子于愛民回憶起父親最勞累的那段日子。

2012年夏天,百年一遇的暴雨降臨房山,于洪福已經修了17年的山路幾乎毀于一旦。暴雨過後,當年已經67歲的他背着背簍,像往常一樣上了山。這一次,他修路所用的石料,是之前的3倍多。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于洪福家裡的小藥箱多了一大瓶止疼藥。有一回,于洪福的腳被砸傷了,鮮血直流,家人都勸他休息,可他卻說,修路這件事是為了造福子孫後代,一定要盡快完成。

漸漸地,于洪福修路這件事在村裡口口相傳,賦閑的村民紛紛上山幫着修路,上班的村民也送來手套、衣物和修路工具。于洪福每天天剛亮就出發,揮汗如雨,累了就席地而坐歇會,為了節省時間還把午飯免了,直到下午4點餓透了才回到家。

積勞成疾。2016年的冬天,于洪福開始咳嗽,一邊吃藥一邊堅持上山修路,直到12月底的一天,從山上下來的于洪福突然咳出了一攤血,到醫院檢查發現已是肺癌晚期。躺在病床上的于洪福心裡想的卻是未完工的山路,“還有50米就修完了,我得趕緊好起來,開春在兩旁都栽上果樹。”然而,确診4個月後,于洪福就帶着遺憾永遠地離去了,終年72歲。

黨員接力“愚公”精神薪火相傳

于洪福去世了,但他未修完的山路,還在一點點地加高、拓寬。“村裡成立了于洪福黨員服務隊,黨員定期來這兒勞動,接力修完這最後一截路。”74歲的于洪林說,路修完還要在兩邊栽上兩排棗樹,“這是洪福的遺願。”

每個月,于洪福黨員服務隊都要上山維修一次路面,清理一次雜草。除了修路,服務隊還積極幫助村民解決大事小情。小到打掃衛生、胡同巡邏,大到村民家中婚喪嫁娶、蓋房裝修,都能看到隊員們的身影。

如今于洪福修路的感人事迹,被寫在了他親手修築的道路兩端的牌子上。青龍湖鎮黨委把這裡列為了黨員服務群衆實訓基地,定期組織黨員來這裡上黨課,号召全鎮幹部群衆向于洪福學習。這條路被命名為“紅福路”,以紀念這位紅色先鋒。

紅福路現在已是口頭村的一條旅遊線路。經常有遊客沿道路登上山頂,一覽大石河的秀麗風景。天氣晴好時向東方望去,甚至能看到40公裡外的cbd高樓。再過兩個月,漫山遍野的山桃花将把整個西山裝點成粉紅色,蜿蜒曲折的紅福路,将迎來更多人踏青賞景。

這條路還串聯起了口頭村西山的全部7處抗日戰争時期的戰備物資山洞。今年,口頭村将以紅福路為基礎,串聯7個山洞,打造一條紅色旅遊路線,“讓村民吃上旅遊飯,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也是洪福的最大心願!”口頭村黨支部書記顧成林說。(記者 陳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