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焖子是煙台地區小吃,用粗制地瓜澱粉做原料,将澱粉加水加熱打凍,将凍切成小塊,用鍋煎到外邊成焦狀顔色由白變透明,并佐以蝦油、芝麻醬、蒜汁等調料上桌即可。
煙台焖子的來曆: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台曬粉條,有一次剛将粉胚做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粉胚就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将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着吃,大家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味。于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竈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麼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焖,就脫口而出叫“焖子”。
二十左右歲的時候,我在煙台住過三年。
那時候煙台的街頭巷尾,常有賣本地特色小吃——焖子的。
記得那時候的煙台焖子兩毛錢一碟兒,用特制的小鐵絲叉子插着吃。
焖子攤前,随意擺放着小桌子,小凳子或是小椅子。
走街轉巷的人們,路過焖子攤前,習慣停下來享用一碟,就好像逛街時吃根糖葫蘆或吃根雪糕一樣自然随意。
我剛到煙台的時候,和煙台本地的姐妹一起逛街,她們非要拖着我吃盤焖子再去辦事兒。
我看碟中之物,軟不拉幾,黏黏糊糊,澆汁也不過一個暗淡的顔色,看着不僅不吸引人,說實話我還覺着有點惡心,是以連連推脫,萬萬不肯,隻是站在一旁等她們吃完。
後來,常在街上看到男女老少各色人群吃完焖子那滿足享受的表情,有一次我終于忍不住嘗試了。
嘗過之後感覺味道還可以,油煎的地瓜澱粉軟糯有韌勁兒,蒜泥和麻汁兒還有蝦油調成的澆汁,鮮香中蒜辣味十足。
沒有想象中那麼差,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隻是後來我才逐漸意識到,焖子這玩意兒,你隻要開始嘗試了,接納了,接下來會越來越上瘾的。
後來我也入鄉随俗了,每逢逛街,隻要遇到焖子攤,總要停下來吃上一碟。
再後來,終于發展到為了吃焖子,專門出去轉一圈。
記得那時候的海防營市場、三站周圍還有西南河小市場,哪兒哪兒都有賣焖子的。
攤子都很簡單,一口平底鍋,平底鍋下是切好的成筐的焖子,然後鍋邊擺一溜兒已經調好的麻汁兒、蒜泥水兒還有另外一種淺褐色的調味汁兒。
平底鍋上始終煎着焖子,冒着熱氣。客人來了,攤主會問你要吃煎老點的還是嫩點的,然後鏟出一碟煎好的焖子,緊接着麻利地逐樣兒澆上味汁兒、蒜泥和麻汁兒。
接了焖子的客人,有喜歡坐下來慢慢享用的,也有的就是站着,三口兩口匆匆吃完,忙着繼續趕路。
當我離開煙台之後,我才知道我對煙台焖子已經生出了一種深深的眷戀。
那時候交通也不如現在這樣便利,我曾經花單程近三小時的時間坐公共車去煙台閑逛,每次去,都不忘再品一次記憶中道地的焖子。
再後來自己有家了,我也曾試着在家自己做焖子,但做過幾回都不咋成功。難點是冷卻後的澱粉糊不容易成型。
再後來,我聽博友們說,要用粗制的地瓜澱粉而不是超市裡賣的那種細澱粉。
于是這次我又用粗制地瓜澱粉嘗試制作了一次焖子。
實踐證明,粗制的地瓜澱粉确實更容易成型,不軟塌。
但是下鍋煎制的時候,随着溫度升高,成型的澱粉還是很容易變軟,部分糊化。
特别是吃起來的時候,還是能夠明顯感覺到,自己做的焖子不如真正的煙台焖子的口感,粉糯的成分大,而獨缺那股子韌勁兒。
我想,還是因為沒有添加明礬的原因吧。
不過味道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如今,煙台市裡已經找不到賣焖子的攤點了。
十一我去煙台,逛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煙台小吃焖子,街上倒是有不少賣外地小吃和南韓小吃的。
打聽過路人才知道,如今煙台隻有振華購物中心的一樓有一份賣焖子的。再若是想吃,隻有去酒店點了,據說酒店裡有海鮮焖子和三鮮焖子。
我還是更懷念我記憶中的煙台和我我記憶中的煙台焖子。
在寒風中,站在街角,哈着白汽,吃上一碟熱乎乎、香噴噴、鮮辣辣的煙台焖子,那樣的場景,已經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人到中年,這熟悉的場景又時常回到我的夢中。
想要和我即時交流,請關注:
我的新浪微網誌:@燈芯絨
我的微信私人号:dengxinrong201407
我的微信公衆号:dengxinrongmeishi
原料:
1:蕃薯澱粉(粗制)150克、水700克、鹽2克
2: 芝麻醬、蒜蓉、鹽、醬油、蝦油、醋、 香油
做法:
1、将蕃薯澱粉和鹽混合,分次添加水,攪拌均勻;
2、倒入鍋中,開小火加熱,并不斷攪拌;
3、至整個澱粉糊都凝膠并呈透明狀,關火;
4、碗底抹油防粘,然後把澱粉糊倒入,抹平,放涼後蓋上保鮮膜,收入冰箱冷藏凝固;
5、芝麻醬用水一點點懈開成醬汁,蒜泥加一點點涼開水、鹽、醬油、醋、香油和蝦油混合調成汁兒;
6、取出凝固好的焖子,切成大小适中的方塊;
7、鍋中加入很少的油,下入切塊的焖子,攤開後用小火慢慢煎,煎至四面變色後盛出;
8、淋上調味汁兒和麻汁兒,攪拌均勻即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