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李自成的出身,史料中的說法各不相同。
《綏寇紀略》等史料中認為,李自成的祖輩生活比較富裕,到了李自成這一代,卻把自己搞破産了,但沒有說他做過驿卒,後來因為刑事案,铤而走險。
《明史》中卻說,李自成家中貧困,早年在銀川做過驿卒,善于騎射,後來犯法逃脫,做了屠戶。

《明史紀事本末》中說李自成“善走,能騎射,家貧為驿書”,這裡的“驿書”應該是為驿站傳送書信,意思和驿卒差不多。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明代的驿傳、遞運系統,它們大體相當于公共的郵政系統,同時也傳送人員和貨物。
按照《明會典》的說法,具體承擔驿傳物資的,是遞運所,每個遞運所的交通工具是船隻或者車輛,不同規格的船隻和車輛,配備數量不等的人員,加上管理人員,這個系統平時的營運自然需要一筆不小的錢。
年輕的崇祯皇帝登基之初,就面臨财政困難的局面,另一方面,遼東的形勢越來越壞,需要大量增兵增饷。是以崇祯皇帝在許多方面要求節流,比如清除明軍中存在的腐敗,核定兵員的真實數量,杜絕冒領軍饷的現象,一共節省下來幾十萬兩銀子。
這必然影響了許多人的利益,也影響了底層士兵的收入,引起多處邊兵的噪動。
另一個措施,是裁撤驿站,當時計算的結果,是可以節省下來幾十萬兩銀子,這可是一笑大錢。
這個主意是兵科給事中劉懋提出來的。
《明史·食貨志》中說,明代的雜役繁雜,百姓不勝其苦,一條鞭法實施後,也沒能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劉懋提出裁撤驿夫,把驿站的勞役編派給廣大民戶去承擔。如此一來,既給民戶增加了負擔,又導緻大量的驿夫失業,“驿夫無所得食,至相率從流賊為亂”。
就當時的現實來看,無論邊鎮的饷錢還是驿站的費用,确實都有相當大的水分。不過,做為全國性的郵傳系統,驿站在物資傳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更重要的一點,每一家驿站都雇傭着許多窮人。這其中肯定存在着盤剝,最後真正落入這些窮人手裡的金錢,數量少得可憐。但是,這些窮人用自己的苦力能夠固定地換取一點點收入,即使不足以果腹,起碼能讓他們有一種歸屬感和穩定的預期。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今,朝廷裁撤了驿站,大批窮人一下子成了無業遊民,又趕上災荒之年,這些人要想生存下去,會接受任何誘惑。
我們無法确定李自成是由驿卒變成反賊的,但可以确定的是,大量被裁掉的驿夫衣食無着,最終成了亂民的一分子。
是以,在裁撤驿夫的問題上,劉懋和崇祯皇帝的目光太過短淺,隻算了經濟帳,沒有算政治帳。
《綏寇紀略》中有一種說法,後來劉懋患病時,很後悔當初自己給皇帝出了那個馊主意。
劉懋死在北京,遺體要運回老家,走到山東境内時,竟然找不到趕車負重的驿夫,而且底層百姓都很痛恨他,“各處饑民甚至呼其名而詛咒之,圖其形而叢射之。”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