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7日,美國紐約的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大廳内,正在進行着一場劍拔弩張的選舉。可直到下午6點,這場選舉依然沒有得出最終結果。在過去的6輪投票中,中國一反常态,竟接連投出了6次反對票。
為了讓我國作出讓步,美國想盡辦法向我國施壓,可遠在中國的鄧小平非但沒有選擇妥協,反而向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的淩青下達了“一否到底”的訓示。

鄧小平
在之後的選舉中,中國代表始終堅持投反對票的立場,短短20多天時間裡,中國竟連續投出了16輪反對票,一時間,西方衆媒體驚呼:中國已經開始了一個對話活躍的外交階段。
這次選舉的究竟是聯合國的什麼職務?中國又為何史無前例地投出了16輪反對票?究竟候選人是誰,竟讓鄧小平下達了“一否到底”的訓示?
1971年12月21日,時任奧地利外交部長的瓦爾德海姆收到了一個他這輩子最珍貴的生日禮物。經過激烈的角逐,瓦爾德海姆最終以11票贊成、1票反對以及3票棄權的成績當選聯合國第四任秘書長,而他的這次勝出,跟中國的那張贊成票息息相關。
瓦爾德海姆
自從競選開始,瓦爾德海姆就一直備受關注,其中很多西方國家以及蘇聯都紛紛對他表示支援,可是我國剛開始卻一直持反對意見,因為聯合國的前三任秘書長裡有兩位都來自歐洲國家,我國認為來自奧地利的瓦爾德海姆并不适合擔任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是以在前幾輪的選舉中,我國代表一直保持反對意見。
為了表達誠意,奧地利政府還專門派他們的駐華大使漢斯·塔爾貝爾格跟周總理進行交涉,在交談過程中,漢斯的言談舉止都給周總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且我國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瓦爾德海姆的善意,最後我國政府轉變态度,為瓦爾德海姆投出了最為寶貴的一票。
對于我國政府表達出來的善意,瓦爾德海姆始終牢記于心,在他上任後不久,也很快就做出了回應。
新中國于1971年10月才真正重返聯合國,在此之前,一直是台灣的國民黨惡意霸占着我國的席位,甚至還有不少居心叵測的西方國家對台灣代表中國行使聯合國權利表示支援。
就在我國重返聯合國之路受阻之時,瓦爾德海姆曾公開表示:“一個隻有1600多萬人口、地處于中國大陸邊緣的小島,竟不自量力地想要代表着占全人類總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行使權力,這簡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在中國坐穩聯合國席位的道路上,瓦爾德海姆始終給中國提供着支援,而且也正是在他的堅持下,台灣代表才全部從聯合國内撤了出來。除此之外,瓦爾德海姆在上任後不久還專門通路了我國,在1977年連任之後,瓦爾德海姆還第二次通路了我國,并且得到了華國鋒和鄧小平的接見。
鄧小平和瓦爾德海姆
在擔任聯合國秘書長期間,瓦爾德海姆的政績也非常顯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争爆發,美國和蘇聯蠢蠢欲動,面對着一觸即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聯合國在瓦爾德海姆的上司下快速做出反應,不到48個小時便向戰場派出了維和部隊,将第三次世界大戰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1979年,蘇阿戰争爆發,蘇聯大批軍隊開赴阿富汗戰場,一時間整個阿富汗淪為人間地獄。面對這一情況,瓦爾德海姆立即以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的名義向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派出代表,在當地開展了一系列的人道主義救助,同時,在瓦爾德海姆的積極推動下,蘇聯最終答應和談,為了解決蘇阿之間的沖突,瓦爾德海姆還派出了自己的私人代表從中調解。
在10年的任期裡,瓦爾德海姆為世界和平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後來他還被授予了“聯合國和平獎”。
如此看來,無論是在維護世界和平還是跟中國的友好關系方面,瓦爾德海姆的做法都值得稱贊,可在1981年的連任選舉期間,中國為何向瓦爾德海姆接連投出了16次反對票?這一切還要從瓦爾德海姆的競選對手說起。
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每一屆聯合國秘書長的任命都需要經過安理會提名,10個成員國以及5個常任理事國投票數超過9票才能通過,而其中5個常任理事國具有1票否決權,也就是說,隻要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那選舉結果都無效。
自從1971年重返聯合國以來,中國其實很少使用一票否決權,甚至因為棄權的次數太多,我國還獲得了一個“棄權先生”的稱号。可是,在1981年聯合國秘書長選舉時,我國卻史無前例地投出了16次否決票。
我國之是以一反常态,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當時的中美關系正處于比較特殊的階段,第二就是瓦爾德海姆的競争對手實在太特殊。
1981年4月20日,剛剛上任美國總統的裡根立即通過了《第88号共同決議案》,在決議案中,美國向台灣提出了“六項保證”,其中包括:美國并未設定向台灣出售軍事武器的終止日期;美國沒有同意向中國大陸征詢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意見;美國不會在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擔任協調角色;沒有同意修訂“與台灣關系法”;美國沒有改變台灣主權的立場;美國不會強迫台灣與中國大陸進行談判。
裡根
毫無疑問,美國的這“六項保證”已嚴重侵犯了中國的利益,甚至還影響到了中美之間的友好關系,為此,我國政府立即派出代表與美國進行磋商談判,可談判進行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卻始終處于僵持階段,無奈之下,我國才決定借聯合國秘書長選舉的機會向美國政府施壓。
當然,我國投反對票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瓦爾德海姆的競選對手,來自坦尚尼亞的薩利姆。此人和瓦爾德海姆一樣,都是中國的好朋友。
薩利姆曾擔任過坦尚尼亞駐華大使,跟中國的關系非常好,也正是在他的推動之下,中國和坦尚尼亞才建立了更加友好的關系。當年在得知中國成功重返聯合國的消息後,薩利姆更是興奮地在大庭廣衆之下跳起了舞。
薩利姆
此次薩利姆參加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第三世界的國家可以說是對他寄予了厚望,他不僅獲得了坦尚尼亞政府的極力推舉,而且還得到了非洲統一組織、阿拉伯聯盟以及不結盟運動等多個組織的力挺。可即便如此,跟瓦爾德海姆相比,薩利姆的勝算還是微乎其微,其中薩利姆最大的絆腳石就是美國,因為美國是絕對不可能允許一個非洲人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
一個是在中國重返聯合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瓦爾德海姆,一個是中國的親密朋友薩利姆,在究竟該選擇誰的問題上,我國政府并沒有絲毫猶豫。
瓦爾德海姆确實對中國有過不少幫助,在之前任期内的政績也非常突出,可他畢竟是來自于歐洲國家,屬于是西方代表,并不太了解開發中國家的真正訴求。
這場選舉看似隻是瓦爾德海姆和薩利姆之間的較量,可實際上卻是開發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抗,而一向支援平等和世界和平的中國,這個時候自然也就成了開發中國家的救命稻草,是以,我國決定義無反顧地支援薩利姆。
1981年10月27日,第一輪投票開始,當原本信心滿滿的瓦爾德海姆聽到一票否決後,整個人頓時充滿了疑惑。當然,薩利姆也遭到了一票否決,可以肯定,這一票必定來自美國。
聯合國
無奈之下,瓦爾德海姆和薩利姆隻得進入二次投票,可是第二次的結果依然沒有任何改變,兩人依然分别遭到了一票否決。當天下午,聯合國安理會又接連進行了好幾輪投票,可每次的投票結果都沒有任何改變,中國和美國每次都會投出各自手中最關鍵的一票否決權,這場瓦爾德海姆和薩利姆的較量,逐漸演變成了中美雙方的公開交鋒。
對于每一輪的投票結果,遠在國内的鄧小平也一直關注着,可很多人對如此劍拔弩張的态勢都心有擔心,不少人開始向鄧小平提出妥協的建議,可鄧小平卻非常平靜地對大洋彼岸的淩青下達訓示,概括起來就四個字:一否到底!
得到鄧小平的訓示後,淩青立即向第三世界諸國做出承諾:“若中國隻是支援兩次就妥協,那我們豈不是在敷衍非洲國家,這樣不夠真誠,也不夠朋友。中國既然選擇站在薩利姆身後,那就會堅持到底!”
對于中國的反對立場,瓦爾德海姆還專門向我國代表淩青進行了詢問,淩青非常誠懇地表示:“中國投反對票并非對你不滿,而是希望能站在第三世界的立場上表達态度,希望讓世界更加重視開發中國家的聲音。”對于淩青的解釋,瓦爾德海姆表示非常了解。
淩青
從10月21日開始,一直到11月17日,整整20多天時間裡,安理會共舉行了16輪投票,中國也接連投出了16次反對票。很明顯,若選舉繼續下去,結果不會有任何改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安理會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
一、瓦爾德海姆的任期延長一年,之後再進行選舉; 二、瓦爾德海姆和薩利姆共享5年任期。
面對這兩個方案,我國沒有選擇任何一種,而是再次重申了我國的立場:“無論什麼時候,中國對第三世界候選人的支援态度都不會改變。”果然,當聯合國提出第三個方案後,我國很快就采取了實際行動。
1981年12月初,聯合國制定了第三個選舉方案:瓦爾德海姆和薩利姆全部退出此次競選,聯合國重新票選秘書長。
對于這一方案,中國和美國全都表示同意。很快,新的秘書長候選人不斷湧現出來,最後更是有9人脫穎而出,這些候選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全都來自于開發中國家。
12月11日,備受矚目的聯合國秘書長第17輪選舉正式開始,最終,來自秘魯的德奎利亞爾成功當選為聯合國第五任秘書長。
德奎利亞爾
上任後不久,德奎利亞爾便以聯合國秘書長的身份對我國進行了通路。在跟鄧小平的談話過程中,德奎利亞爾不斷向我國表達感謝,他還非常誠懇地表示:“若當初不是中國的堅持,我絕不可能當選秘書長,中國乃是開發中國家的領袖。”
鄧小平卻非常真誠地表示:“中國永遠不會做領袖,不過隻要任何國家有需要,中國一定會挺身而出。”
這場劍拔弩張的“中美選舉較量”,不隻是中國的勝利,更是所有開發中國家的勝利。從那之後,聯合國秘書長開始由各大洲國家輪流擔任,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于開發中國家。不知不覺,中國正在以大國力量影響着全世界。
中華民族用無數犧牲,走出了百年的屈辱,又用幾十年的艱苦奮鬥,迎來了一個光芒萬丈的新時代。反對霸權,中國一直在路上,隻要是有五星紅旗的地方,那就必定能夠聽到來自中國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