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元光墓(問拍天下)
關于陳元光
陳元光(公元6157―711年),字廷巨,号龍湖,光州(今河南省潢川)人,為唐朝歸德将軍陳政之子,博通經史韬略,自著兵書,父亡後,他接替父職,受命任鷹揚将軍。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獲準在泉、潮之間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刺史長達26年。陳元光在漳州實行“通商惠工”政策,傳播中原文化與技術,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興辦學校,厲行法制,使民風轉淳,經濟文化得到發展,為促進漳州開發和民族融合作出傑出貢獻。
01
陳元光墓簡介
公元711年,陳元光死于征戰之後,被尊奉為“開漳聖王”,初葬于漳浦,後移葬于距漳州市區15公裡的浦南鎮石鼓山。
陳元光陵園在浦南鎮園坑村的石鼓山(石狗山),墓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樹林,墓穴坐北朝南,墓碑高聳墓首,碑題“唐開漳陳将軍墓”,墓碑下有石案,供祭拜用,墳堆兩側及後築石擋土,圈巷護圹。墓埕開闊整然,向前延伸為三級平台。墓道兩旁立翁仲,鞍馬,石羊、石獅及石望柱各一對。
02
陳元光墓記憶
汽車在幽靜的水泥路上行駛,一路林香山翠,空氣裡彌漫着林木的清香,路上沒有幾個行人,坡上青樹翠蔓,山間鳥兒飛翔,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一個綠蔭的世界。龍眼樹、荔枝樹欣欣向榮,開出一串串米黃色的小花,成群的蜜蜂在花叢中嗡嗡直響。
墓前三平台
不到二十分鐘的車程我們便到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陵園,映入眼簾的陳元光陵園,一排排古松翠柏,翻波逐浪,追奠聖王;一對對石獅華表,威武雄健,護衛墓地。陳元光陵墓沒有進一步的修繕,依舊是以前的印象。如今已身臨陵園,周圍幽靜,莊嚴肅穆的氣息萦繞四周,那種曾經盤亘在心頭的崇敬,于是愈發清晰和純粹了。
墓前青石道
陵園依山而建,蒼翠高大的樹木參天,郁郁蔥蔥,顯得清雅幽靜空氣也是格外的清新。一片寬闊的平台,兩柱聳立的華表側立一旁,唐代的石羊、石獅與近代的石馬、翁仲一同守衛着陳元光的墓,墓碑題“唐開漳陳将軍墓”。站在平台上,放眼望去,石階、墓道和墓室,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墓道東邊鞍馬
墓道西邊鞍馬
凝視着墓碑,陳元光威風凜凜,叱咤風雲的英雄形象似乎就在眼前。時光穿越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歸德将軍陳政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中原南下。當年陳元光隻有13歲,弱冠之年就跟随父親到七閩與百粵交界的地區平叛“嘯亂”,的确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陳政将軍鎮閩九年,披荊斬棘,壯志未酬卻積勞成疾,病逝雲霄火田。陳元光揮淚葬父後,子承父職,重任在肩。
墓道東邊翁仲
墓道西邊翁仲
陳元光任佐郎将,率領千軍萬馬平叛“蠻獠嘯亂”,他馳騁沙場,骁勇善戰,徹底平定蠻亂。回望曆史,舉目四周,一棵棵高大的白楊樹巍然屹立,有如當年陳将軍身披铠甲,昂首挺胸,飒爽英姿的豪氣。
東邊翁仲
凝視着墓碑,遙想當年,陳元光治理漳州很有遠見卓識。陳将軍文韬武略顯英雄,全憑智勇治漳州。他馬上統兵,骁勇善戰;馬下治民,治理有方。他奉行“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絕域”的懷柔政策。
西邊翁仲
為了確定閩南一帶長治久安,上書朝廷,“請與泉潮間建一州,以抗表”。朝廷準許設治所于雲霄屯營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并任命陳元光為刺史。之後,陳元光制定了一系列教化治民、弘揚文化、施行法治、改變民風的政策:屯田建堡,興修水利;辦書院,興教化;興農重教,通商惠工,給漳州帶來了政治經濟改革的先進理念。同時發展了制陶、冶金等手工業,推動着漳州不斷向前發展。
墓道西邊石羊、石獅及石望柱
墓道東邊石羊、石獅及石望柱
陳将軍博通經史韬略,政務之餘,躬自倡行詩教,著詩賦多首,現存五十三首。曾自著兵書,著有《龍湖集》、《玉钤集》、《兵法射訣》等。《全唐詩》還收錄了他的三首詩作。一陣清風襲來,石階兩旁的覆盆子和桑葚頻頻搖曳,此時此刻不禁吟誦陳将軍的《曉發佛潭橋》:“朝暾催上道,兔魄欲西沉。去雁長空沒,飛花曲徑深。車沿橋樹往,詩落海鷗吟。馬鬣嘶風聳,龍旗閃電臨。峰攢仙掌巧,露重将袍陰。農喚耕春早,僧迎展拜欽。看看葵日麗,照破豔陽心。”
開漳亭旁石帽
當年,陳将軍平息蠻亂,建州之後,漳州四境安定,社會祥和。他帶兵從漳浦佛潭橋出發,巡視四境,途中有感而發。
開漳亭與石鞍馬
一抹斜陽悠悠照射,樹影蔥茏,這些花崗石石階曆經風雨的侵蝕依舊晶瑩透亮。拾級而上,野草輕輕地撩撥着褲腳,清新的空氣混和着松枝的芳香沁入心脾。
石階兩旁高大的白楊,常青的松樹,蔥郁的鳳凰木和相思樹連成一片密林。還有陵墓甬道旁矗立的石甬石獸那樣神态各異,威武凜凜,顯得是幽靜安祥,莊嚴肅穆,而穿越千年的懷念絲絲縷縷在心頭恒久萦繞。
— end —
2021.3.17
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