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元光墓(问拍天下)
关于陈元光
陈元光(公元6157―711年),字廷巨,号龙湖,光州(今河南省潢川)人,为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博通经史韬略,自著兵书,父亡后,他接替父职,受命任鹰扬将军。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获准在泉、潮之间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刺史长达26年。陈元光在漳州实行“通商惠工”政策,传播中原文化与技术,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厉行法制,使民风转淳,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为促进漳州开发和民族融合作出杰出贡献。
01
陈元光墓简介
公元711年,陈元光死于征战之后,被尊奉为“开漳圣王”,初葬于漳浦,后移葬于距漳州市区15公里的浦南镇石鼓山。
陈元光陵园在浦南镇园坑村的石鼓山(石狗山),墓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墓穴坐北朝南,墓碑高耸墓首,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碑下有石案,供祭拜用,坟堆两侧及后筑石挡土,圈巷护圹。墓埕开阔整然,向前延伸为三级平台。墓道两旁立翁仲,鞍马,石羊、石狮及石望柱各一对。
02
陈元光墓记忆
汽车在幽静的水泥路上行驶,一路林香山翠,空气里弥漫着林木的清香,路上没有几个行人,坡上青树翠蔓,山间鸟儿飞翔,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一个绿荫的世界。龙眼树、荔枝树欣欣向荣,开出一串串米黄色的小花,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嗡嗡直响。
墓前三平台
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便到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陵园,映入眼帘的陈元光陵园,一排排古松翠柏,翻波逐浪,追奠圣王;一对对石狮华表,威武雄健,护卫墓地。陈元光陵墓没有进一步的修缮,依旧是以前的印象。如今已身临陵园,周围幽静,庄严肃穆的气息萦绕四周,那种曾经盘亘在心头的崇敬,于是愈发清晰和纯粹了。
墓前青石道
陵园依山而建,苍翠高大的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显得清雅幽静空气也是格外的清新。一片宽阔的平台,两柱耸立的华表侧立一旁,唐代的石羊、石狮与近代的石马、翁仲一同守卫着陈元光的墓,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站在平台上,放眼望去,石阶、墓道和墓室,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墓道东边鞍马
墓道西边鞍马
凝视着墓碑,陈元光威风凛凛,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似乎就在眼前。时光穿越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公元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中原南下。当年陈元光只有13岁,弱冠之年就跟随父亲到七闽与百粤交界的地区平叛“啸乱”,的确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陈政将军镇闽九年,披荆斩棘,壮志未酬却积劳成疾,病逝云霄火田。陈元光挥泪葬父后,子承父职,重任在肩。
墓道东边翁仲
墓道西边翁仲
陈元光任佐郎将,率领千军万马平叛“蛮獠啸乱”,他驰骋沙场,骁勇善战,彻底平定蛮乱。回望历史,举目四周,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巍然屹立,有如当年陈将军身披铠甲,昂首挺胸,飒爽英姿的豪气。
东边翁仲
凝视着墓碑,遥想当年,陈元光治理漳州很有远见卓识。陈将军文韬武略显英雄,全凭智勇治漳州。他马上统兵,骁勇善战;马下治民,治理有方。他奉行“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的怀柔政策。
西边翁仲
为了确保闽南一带长治久安,上书朝廷,“请与泉潮间建一州,以抗表”。朝廷批准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并任命陈元光为刺史。之后,陈元光制定了一系列教化治民、弘扬文化、施行法治、改变民风的政策:屯田建堡,兴修水利;办书院,兴教化;兴农重教,通商惠工,给漳州带来了政治经济改革的先进理念。同时发展了制陶、冶金等手工业,推动着漳州不断向前发展。
墓道西边石羊、石狮及石望柱
墓道东边石羊、石狮及石望柱
陈将军博通经史韬略,政务之余,躬自倡行诗教,著诗赋多首,现存五十三首。曾自著兵书,著有《龙湖集》、《玉钤集》、《兵法射诀》等。《全唐诗》还收录了他的三首诗作。一阵清风袭来,石阶两旁的覆盆子和桑葚频频摇曳,此时此刻不禁吟诵陈将军的《晓发佛潭桥》:“朝暾催上道,兔魄欲西沉。去雁长空没,飞花曲径深。车沿桥树往,诗落海鸥吟。马鬣嘶风耸,龙旗闪电临。峰攒仙掌巧,露重将袍阴。农唤耕春早,僧迎展拜钦。看看葵日丽,照破艳阳心。”
开漳亭旁石帽
当年,陈将军平息蛮乱,建州之后,漳州四境安定,社会祥和。他带兵从漳浦佛潭桥出发,巡视四境,途中有感而发。
开漳亭与石鞍马
一抹斜阳悠悠照射,树影葱茏,这些花岗石石阶历经风雨的侵蚀依旧晶莹透亮。拾级而上,野草轻轻地撩拨着裤脚,清新的空气混和着松枝的芳香沁入心脾。
石阶两旁高大的白杨,常青的松树,葱郁的凤凰木和相思树连成一片密林。还有陵墓甬道旁矗立的石甬石兽那样神态各异,威武凛凛,显得是幽静安祥,庄严肃穆,而穿越千年的怀念丝丝缕缕在心头恒久萦绕。
— end —
2021.3.17
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