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19日舉行的中共中央第四次全會,中央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同志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人"。
至于朱(金字旁容)基的"三級跳",曾有傳言,黨内外不少人持反對意見,甚至有人寫信給黨中央表示堅決反對。
朱(金字旁容)基之是以能夠順利"經商",很大程度上與鄧小平同志把他從地方一級提拔到中央有很大關系。
當時,面對黨内外的反對,鄧小平下大力發聲說:"我們黨現在和将來都需要一批黨性強、懂經濟的上司幹部,朱(金字旁容)基就是這樣一位同志,有些同志如果能抛開偏見的話, 一大批好幹部擺在我們面前。"

朱(金字旁容)基
此時朱(金字旁容)基剛剛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一年多,鄧小平為什麼這麼重視他?讓我們從上個世紀的上海開始。
< >"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148"如何振興上海?</h1>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三中全會正式作出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定,次年設立了四個經濟特區。随着改革開放春風的迅速成長,特區已成為全國矚目的"銳龍先鋒"。
然而,與吸引全國矚目的深圳相比,中國最大的老工業基地和加工中心上海過于"黯然失色"。
一次上海
新中國成立30年來,上海一個城市占全國财政收入的一半,其中87%不得不上繳國庫。同時,上海日用工業産品轉移量也占全國的2/5,是以,當時,上海在中國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改革開放後,随着國家逐漸放開對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價格的控制,作為老工業城市上海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基礎設施差、市政府"債務"多、環境污染嚴重等。
當時,上海,即使有市委、市政府的上司幹部,住房條件也不比普通市民好多少。除了市委書記、市長、市上司住房甚至獨立的環衛裝置外,副市長還要早起做爐子。
同時,1980年,上海也成為全國著名的"倒數第五位第一"。
第一:城市平均每平方公裡41000人,人口密度全國第一;
二、城市建築密度達到56%,人均道路面積1.57平方米,人均綠化面積0.47平方米,在全國主要城市排名最後;
三是城市人均居住面積4.3平方米,即便如此,全市仍有60%的居民連這4.3平方米的房屋都沒有,戶數不足居全國第一;
第四,上海平均每1萬輛汽車的年死亡人數為42.5人,是全國事故數量最多的國家;
第五,上海由于環境污染嚴重,城市地區癌症病例數居全國第一。
老上海
上海去哪兒了?它成為當時上海人民共同關心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對上海的情況了如指掌,甚至在1986年10月呼籲"把上海建設成為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經貿中心之一"時,也從未放棄過上海。
問題是,如何讓上海"重振輝煌",重回輝煌?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158">上海市市長</h1>
1987年底,原國家經社委副主任朱镕基調任上海市委副書記,次年4月正式當選上海市市長。
自上任以來,朱先生幾乎每天都會收到近100封來自上海居民的來信,抱怨城市裡到處都是糞便或垃圾,或者交通過度擁擠,住房太緊張,生活困難。
老話說"鐵也需要自己的硬",朱(金字旁容)基明白,上海的發展離不改變上海幹部官僚主義和腐敗的不良文化。
是以,在朱(金字旁容)基作為上海市長的第一次辦公會議上,對出席會議的上級幹部作出了特别規定,吃飯請禮貌,之後他還獻給上海各區、縣、市政府官員在《官員》中說了一句話:"不要怕我嚴,要怕我正直;公衆很清楚,誠信就是力量。"
為了讓他們了解得更深,朱(金字旁容)基還專門逐字逐句地解釋。
同時,朱(金字旁容)基還特意向上海市監察局吳德詢問,讓他牢牢盯住上海506委員會、辦公室、局上司幹部,對他們嚴格監督,如果人員範圍吃請禮貌,哪裡必須查處。
一旦核實事實,當事人可以直接發"監查函",要求當事人在規定時間内進行整改,請吃,繳納酒菜費、贈品、退禮,同時,當事人的行為被舉報曝光。
同時,朱(金字旁容)基還聽取了吳德軍的意見,通過宣傳部門進行宣傳,讓人民群衆也參與了對上海幹部的監督。
朱(金字旁容)基不僅對别人嚴格,而且對自己也很嚴格,他向基層檢查工作要求"一菜一湯",他自己嚴格遵守這一規定,同時,他也使自己"不經審查,不切色,不刻字"的"三條規則"。
朱(金字旁容)基的大力反腐敗工作很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上海的社會氛圍為一體。僅1988年,上海就共處理了29名負責委員會、辦公室和局的幹部。朱镕基随後罷免了兩名腐敗的副省長,并派出一名違反刑法的市委候補委員到司法部門。
朱(金字旁容)基還徹底改革了官僚主義問題。當時,在上海的外國投資者并不多,因為外國投資者想在上海投資,從項目成功到在上海各個政府部門之間旅行了很長時間,至少要覆寫126個章節。外資來不來了,上海沒有錢,自然也不會發展。
朱(金字旁容)基于1988年6月成立上海市外商投資工作委員會,他擔任主任,副市長擔任第一副主任,原外商投資審批單"126章"縮減為"一個機構、一個視窗、一個印章"。"
<h1級"pgc-h-右箭頭"資料軌道""170">上海在浦東的希望</h1>
朱(金字旁容)基在打擊腐敗、促進廉政的同時,沒有忘記上海人民關心的基礎設施問題。針對浦西交通擁堵和住房短缺,朱(金字旁容)基認為,工廠和市民可以遷往浦東。是以,很少有人對他的政策做出回應。
對此感到困惑的朱(金字旁容)基進行了專門的基層調研,發現上海居民不願遷往浦東的主要原因是浦東的基礎設施太差、不友善,工廠是以不願意搬過去。
針對這一情況,朱(金字旁容)基與市委書記協商,決定在浦西建設南浦、楊浦兩座橋梁和延安東路隧道,在浦西建設環城高程,推進浦東一體化浦西,為浦東未來的發展和開放做好前期準備。
南浦大橋
事實上,在朱(金字旁容)基之前,上海的上司幹部也知道開發浦東的重要性,并寫了一份特别報告向中央政府報告,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援。但開發浦東是地方決定,中央政府僅将其視為提振上海經濟的引擎,尚未将其視為國家戰略。
朱(金字旁容)基認為,浦東是未來上海的視窗,上海的希望,想讓上海重新輝煌,隻有深圳的支援,才有希望。他正在等待一個機會,這個機會很快就會到來。
1990年1月27日,上海掀起了一場罕見的暴風雪,黨的第二任核心上司人鄧小平同志在那裡度過了春節。
鄧小平
元旦那天,當朱镕基和其他上海上司人來到鄧小平的住所緻以新年問候時,這位86歲的老人似乎在想些什麼。
此時,中國剛剛經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1989年,在那一年,西方出于多種原因對我國實施了經濟制裁,國内經濟受到重創。與此同時,大量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執政黨内短時間内失去了政權,政治和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北方老大哥本身因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而陷入危機四伏的局面。
是以,中國一些人對正在推進的改革開放事業有一些懷疑。面對這種情況,鄧小平立即提出:"進一步把旗子開出去!
上海,是他推動進一步開放的"王牌"。是以,鄧小平在會見朱(金字旁容)基等人時,問了他們一個不限量的問題:如何讓上海成為改革開放的"新旗"?
鄧小平在上海
朱(金字旁容)基知道,這是他期待已久的機會。借此機會提出"把浦東建設成深圳這樣的經濟特區"的建議。鄧小平沉思了很久,說:"浦東發展晚了,但還是太晚了,上海應該趕緊去中央報社。"
朱(金字旁容)基聽完後雖然很開心,但心中還是有些顧慮,于是說:"開發建設報告不理想,不敢報告。鄧小平知道朱(金字旁容)基在擔心什麼,上海市委書記去找中央,朱(金字旁容)基"避免懷疑",于是笑着說:"别怕,報案!""
離開上海時,鄧小平遺憾地對朱(金字旁容)基說:"我贊成你們浦東開發,你們遲到了,遲到了。"
回到北京後,鄧小平與中央上司人舉行了一次特别會議,要求他們更加關注上海浦東的發展。2月26日,上海正式送出了中央高度重視的《浦東發展請求書》,副總理姚義林親自率領國務院特區辦事處、财政部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到上海進行調研論證,并提出了一些問題。
姚一林
1990年6月2日,中共中央正式準許了上海新近提出的《浦東開發開放要求》。
七個月後,1991年1月28日,鄧小平再次通路上海,聽取了同時也是上海市委書記的朱镕基關于浦東發展情況的簡報。鄧小平非常重視浦東,對朱(金字旁容)基說,浦東的發展至少晚了五年,如果能像深圳那樣在早年發展,改革開放形勢會比現在更強。
十六天後,鄧小平在參觀上海航天局中國新機械廠時,向朱(金字旁容)基強調,當年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在地理上是考慮的,如深圳到香港,珠海到澳門,廈門到台灣。浦東則不同,面向太平洋,更是面向整個世界。
2月16日,鄧小平在上海上司同志的陪同下,來到新錦江飯店41樓的旋轉餐廳,透過玻璃透過窗戶望去上海市中心的新面貌。"
朱(金字旁容)基借此機會與鄧小平提出了浦東發展開放的"金融優先"戰略,鄧小平對朱(金字旁容)基的發言十分感興趣,他說: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如果金融做得好,一個搬家就活下去,一切活着。如果中國想在金融領域獲得國際地位,它首先要做的就是你在上海,在那裡你有優勢。"
後來,鄧小平對朱(金字旁容)基說:"我希望上海人民解放一點,大膽一點,快一點。"
在鄧小平的"三點"下,深受鼓舞的朱(金字旁容)基決定加快改革步伐,稱1991年為"改革年"。
鄧小平、朱(金字旁容)基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193">"消防隊長"朱副總理</h1>
兩次上海之行,朱(金字旁容)基對鄧小平印象極為深刻,鄧小平大力支援改革開放,提出了符合目前形勢的思想。
1991年"兩會"後,朱(金字旁容)基正式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問題是,此時浦東新區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陸家嘴、金橋、外高橋等地的項目尚未啟動。最初,根據浦東開發辦公室主任楊昌吉的估計,這三個項目至少要耗資20億元,朱镕基承諾在當選副總理之前給他3億元。
現在朱(金字旁容)基立即離開上海,楊昌吉不禁擔心。這時,朱(金字旁容)基突然發現楊昌吉發現并說:"少給,馬上開多少錢?"
楊昌吉也知道朱(金字旁容)基要去北京,是以他咬牙切齒地說:"9000萬。"顯然,這麼大的項目批核9000萬隻能說是'杯水車薪',朱(金字旁容)基不放心問:"9000萬,可以嗎?楊昌吉鄭重地點了點頭,表示要籌夠錢。
朱朝楊昌吉看了一會兒,拍了拍他的肩膀,什麼也沒說。幾天後,朱正式離開上海前往北京。
其實,朱(金字旁容)基進入北京時,有些人對此并不滿意,因為朱(金字旁容)基的"硬"性格,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再加上他僅僅一年的上海市委書記調到北京,難免會有一些人出現情緒。
但鄧小平卻非常支援朱(金字旁容)基。在鄧小平的心目中,中國政府今天需要的是一個懂經濟的幹部,朱(金字旁容)基是懂經濟的好幹部。為此,鄧小平打算"一如既往"推薦朱镕基。
關于"朱镕基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問題,黨内外不少人表示反對,甚至給黨中央寫了一封反對信,有人在信中寫道:"對朱(金字旁容)基同志來說,要多學習,多看業績。還有人說:"多聽聽大家的意見,真想上來,然後被動下去。"
雖然黨内外對朱(金字旁容)基"正常化"的讨論很多,但鄧小平的态度絲毫沒有改變,當一位中央上司人告訴他自己的想法時,鄧小平沉思了很久,對他說:
"我們黨,現在和将來,都需要一批黨性強、懂經濟、思想開明的上司幹部。但進階幹部對經濟了解不多,朱(金字旁容)基才是真正了解經濟的人。一些同志應該放下這些偏見,新的能夠投身于黨的事業的好同志就在眼前。"
随着鄧小平的錘煉,黨内外關于朱镕基的言論少了很多。1992年10月19日,朱(金字旁容)基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事實上,朱(金字旁容)基并沒有辜負鄧小平的期望。1993年7月2日,65歲的朱(金字旁容)基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當時中國正面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消費物價指數上漲了14.7%。
上任後不久,"消防隊長"朱(金字旁容)基舉行了八次會議,讨論如何應對通貨膨脹。在朱(金字旁容)基看來,這次因為經濟增長太快而抑制通貨膨脹的最重要辦法,就是控制資本投資的過度增長。
抑制通貨膨脹并不難,通過強有力的财政和貨币政策可以解決,很難在控制通貨膨脹的同時,保持我國經濟發展的正常步伐,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
朱(金字旁容)基明白,遏制通貨膨脹必須避免經濟的重動,不能以犧牲社會穩定為代價,否則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将受到嚴重打擊。
為此,朱(金字旁容)基承受着巨大的壓力,沒有選擇全面收緊,而是向低層重複建設、嚴格管理、能源、農業等部配置設定套。同時,朱(金字旁容)基還對金融秩序進行了強有力的整頓,成功實作了中國經濟的軟着陸。
朱(金字旁容)基進入中央所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支援,鄧小平對此非常滿意,稱朱(金字旁容)基是"難得的人才"。"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同志逝世,次年,朱镕基當選為國務院總理。
曆史證明,原來浦東發展開放政策是絕對正确的,使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曾經逐漸走向衰落的上海再次煥發活力,已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城市。
如果朱(金字旁容)基是上世紀末最引人注目的"黑馬",為什麼不是一個一直支援他、把他帶進中央政府的"伯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