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曬朋友圈的新玩法來了!“舌尖上的文創”,何止唇齒留香

今年夏天,我國越來越多的旅遊景點和文博場館增加了“文創雪糕”,為遊客提供了觀光打卡新選擇。然而,這幾年火起來的不僅是雪糕這一産品,各種文創美食在博物館和景區遍地開花。“舌尖上的文創”從何而來?它們背後有哪些故事和意韻?品一品文創美食的魅力,何止是唇齒留香。

曆史的味道有點甜

今年3月,三星堆遺址的黃金面具出土,引發了三星堆文化熱。讓許多人沒想到的是,幾個月後,三星堆憑借一支青銅面具雪糕,又出圈了。

當“雪糕+文創”的創意出爐後,全國各地朋友圈“曬”出新玩法——打卡博物館和景點的文創雪糕。青銅面具雪糕、西安城牆雪糕、三潭印月雪糕等成為夏季的“網紅産品”。

曬朋友圈的新玩法來了!“舌尖上的文創”,何止唇齒留香

上海豫園雪糕。新華社圖

冰激淩紛紛變身為縮小版的“文創”,造型精巧。比如青銅面具雪糕,以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兩款青銅面具為原型“複刻”,分為“青銅味”(抹茶味)和“出土味”(巧克力味)兩種口味;黃鶴樓雪糕,飛檐、瓦片、閣樓清晰可見;莫高窟雪糕制成造型逼真的九層樓、莫高窟和月牙泉形象,等等。

文創雪糕的潮流始于2019年,随着越來越多的品類集體登場,今年夏天在全國蔚然成風。2019年國慶期間,故宮推出一組脊獸雪糕,雪糕造型來自故宮脊獸之一獅子,不同顔色有不同口味,滿滿的古風神韻。今年夏天,國家博物館繼以擊鼓說唱俑和雲紋犀尊為原型設計的雪糕後,再推出“萌鷹”雪糕,以6000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陶塑“鷹形陶鼎”為原型,而這件國寶就陳列在國博“古代中國”展廳中。

曬朋友圈的新玩法來了!“舌尖上的文創”,何止唇齒留香

圓明園荷花雪糕

圓明園的荷花造型雪糕,背後還有一個傳奇的考古故事。2017年,考古人員在長春園最東南隅的如園遺址發現11顆古蓮子,經過中科院專家的精心培育,有6顆蓮子在播種後成功發芽,并于2019年夏天在圓明園開花。當年夏天,圓明園荷花造型雪糕,便以其中一朵“複活”的古蓮為原型創作而成。

“曆史的味道有點甜”“文創雪糕,有一種古風美”“吃的是美食,品的是文化”……文創雪糕自誕生後,就以獨特的創意收獲了衆多粉絲,成為不少人遊玩時的“标配”。

千姿百态的文化味

打開文博場館文創想象力盛宴的,又何止是文創雪糕。膠帶、口紅、挂飾等文創産品依然深受大衆歡迎,但“舌尖上的文創”讓中國的曆史文化以一種“視覺+味覺”的方式,貼近普羅大衆。

“文博場館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創就是要普及到人民群衆中去。”文化學者、長影集團北京影視中心原主任郭浩認為,文創美食的出品,讓文創産品變得更加活潑,令人耳目一新。文創美食的打開方式千姿百态。

他舉例,故宮博物院前身是明、清兩代帝王施政和起居生活的皇宮紫禁城。起居生活,重中之重即為飲食。“大衆對于宮廷食品有好奇心,文創美食就是可挖掘的着力點,要回到大衆的層面去做。”

故宮的特色月餅不僅美味,造型也雅緻得令人不忍下口。比如一款“桂彩中秋特地圓”月餅,禮盒以宋朝汝窯天青色為主調,配以冰裂暗紋,月餅圖案均來源于宋徽宗繪制花鳥畫,滿滿的文化味。

曬朋友圈的新玩法來了!“舌尖上的文創”,何止唇齒留香

國博如意糕

再比如,國家博物館一款“如意糕”,其靈感與一幅中國傳統繪畫《怡紅夜宴圖》有關,現藏于國博中。如意糕八枚果子再現一場《怡紅夜宴圖》,紅棗味的寶钗、栗子味的黛玉、青稞味的香菱、茶香烏龍味的麝月、陳皮烏龍味的襲人、花香普洱味的湘雲、百果味的李纨、桂花普洱味的探春,餡料盡量貼合人物性格。

文創美食的打開方式告訴我們,文創美食光有顔值還不夠,更需要有内涵。

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四羊方尊,是一件禁止出境的特級文物,但因為美食的研制,觀衆可以帶走“四羊方尊3d巧克力”。羊在民間最廣泛的象征意義是“吉祥”,羊又有“跪乳”的習性,被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這款黑白巧克力,寓意吉祥與孝敬。

曬朋友圈的新玩法來了!“舌尖上的文創”,何止唇齒留香

國博四羊方尊巧克力

可見,中華飲食講究的是“色香味意形養”,“舌尖上的國寶”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感受,更是一種文化盛宴和精神享受。

東方生活美學的生動表達

與前幾年相比,如今全國各大文博場館的文創美食已不鮮見。郭浩告訴記者,“舌尖上的文創”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重“形”,一類是重“意”。重“形”的文創美食,主要是與館藏文物相結合,将文物造型作為美食的外觀,文創雪糕是這一類美食的典型代表。重“意”的文創美食,會契合當下的熱門展覽,推出飲食概念的文創餐等。

比如,上海博物館2019年推出的“董其昌下午茶”,就是配合館内“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而設計出的餐飲活動。喝一杯根據董其昌畫風拉花的咖啡或者特制的茶,再配一小碟“玄賞”米糕和山水綠豆糕,成為人們沉浸式觀展的新方式。

再比如,蘇州博物館推出了唐寅泡。蘇州博物館内藏有大量唐伯虎真迹書畫,而唐寅造型的人物茶泡,将風流才子的形象化身茶包,依然是浪漫而潦倒的樣子,别有一番風味。

曬朋友圈的新玩法來了!“舌尖上的文創”,何止唇齒留香

唐寅泡

“古老與年輕的相遇總是充滿戲劇性。”在郭浩看來,“舌尖上的文創”融入餐飲消費的新場景,這種新玩法将承載的傳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姿态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尤其深受年輕人喜愛。

他說,北京東城區文旅局在3年前創設了一個新的文創ip“故宮以東”,其中美食也是重點内容。比如,與多個五星級酒店聯手打造的下午茶,“傳國玉玺”“翠玉白菜”等都成了美味可口的茶點。客人可坐在四合院餐廳中品茶,也可在能看到故宮或景山的酒店中度過悠閑的午後時光。在美食以外,胡同騎行、城市集市等一批既有文化特色又有體驗感的活動也不斷落地。

專家認為,随着文創美食的同質化發展,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比拼的是題材、創意,以及文創産品背後的故事。将傳統文化巧妙地融入現代生活中,也是東方生活美學的生動表達。

傳統與現代的持續碰撞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祥禾饽饽傳統糕點制作技藝傳承人楊明看來,文創美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并且在産品創新上與年輕人的審美與愛好契合,走紅是自然而然的事。

多年前,祥禾饽饽鋪和故宮等文博場館合作,制作文創美食。楊明告訴記者,任何文創美食都由三方面元素組成,即口味屬性、形态屬性、文化屬性。“口味屬性需要結合時代特點去創新,比如三四十年前的國人偏愛吃重油重糖的點心,但今天的年輕人更注重低負擔、多層次的口味。”他們在研制一款叫白團子的點心時,加入茉莉和芝士,将味蕾的多層次需求展現出來。在和杭州嶽王廟合作的定勝糕制作上,選用了莓果、巧克力等年輕人喜愛的食材。

曬朋友圈的新玩法來了!“舌尖上的文創”,何止唇齒留香

武康大樓雪糕。舒抒 攝

他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說文創産品之前許多是表象化表達,在包裝、形态等方面有所突出,那麼未來的文創方向是更加深層次的表達。以文創美食為例,以往的傳統點心,除江南、廣東等茶點制作精緻些,外形上往往較粗糙,但是現代人越來越追求審美的進階感,這就要求文創美食無論在色彩、形态還是結構等方面,都要有所創新。

楊明認為,文創美食的文化屬性不是獨立于産品而存在的,而是融入其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和故宮聯名做的喜餅“繁花似錦”系列就選擇牡丹、荷花與梅花,這三者既是故宮中最有代表性的花卉,也各自有其寓意:牡丹雍容華貴,荷花高潔清新,梅花自有一番風骨。

專家認為,“舌尖上的文創”未來不論如何發展,都将是傳統與現代的不斷碰撞和融合,能夠展現中國人的傳統審美,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傳播中國文化故事,而文創美食的價值正在于此。

(題圖為上海博物館推出的“鼎”食系列主打産品大克鼎雪糕。蔣迪雯 攝)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彭薇

來源:作者: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