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為我國小兒科醫學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六味地黃丸”是一味家喻戶曉的中藥,對腰膝酸軟、頭昏目眩、耳鳴耳聾、手足心熱等有明顯療效。發明這藥的名醫叫錢乙,是宋朝著名的兒科醫生,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有孝心的傳奇人物,他報恩養父萬裡尋生父的故事流傳了近千年。

錢乙祖籍浙江錢塘,後随爺爺北遷定居在郓州(今山東郓城縣),與《水浒傳》的主角宋江是同鄉。錢乙出生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錢颢又當爹又當娘地把他拉扯到三歲時,便獨自到東邊去找神仙,一去不返。錢颢本是一名擅長使針灸的赤腳醫生,但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喝酒,喝了酒就做糊塗事兒。估計東遊也是酒後糊塗的決定吧。
錢乙為兒童醫病(網絡圖)
無父無母的錢乙被姑父收留。姑父姓呂,也是一名鄉村醫生。呂姑父生性善良,把錢乙當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三歲的錢乙開始進私塾讀書,偶爾休學便随姑父一起出診。心細的姑父發現一個現象:每當小錢乙看到一臉病容的小孩時,表現出非常難過的神情。呂醫生慧眼識珠,欣喜異常,認為錢乙有仁愛之心,必定能成為一名良醫。于是當即決定将自己的醫術傾囊相授。他遞給小錢乙一本《顱囟經》(關于專治小孩的中醫書,現已失傳),然後語重心長地說:“甯治十婦人,不治一小人。因為小孩病太難治了。小乙呀,如果你真對治小孩感興趣,就好好看這本書吧!”業醫者知道,古代醫家稱小兒科做啞科,認為治小兒病最難。因為小兒脈微難見,診察時又多驚啼,靠脈診難以辨證,這是一;小兒骨氣未成,形聲未正,悲啼喜笑,變态無常,靠望診了解病情也有困難,這是二;小兒不能言語,言語亦未足取信,憑問診了解病情更難,這是三;小兒髒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用藥稍有不當,就足使病情複雜化,這是四。從此,小錢乙夜以繼日,刻苦攻讀,經過近四十年的學習和治病醫人,終于功成業就,他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為我國小兒科醫學專業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被後人譽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小兒藥證直訣》(網絡圖)
在錢乙二十歲的時侯,姑父去世了。這位慈祥的鄉村醫生培養出中醫兒科的創始者,卻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留下,并且逝世前還告訴了錢乙的身世。錢乙悲痛欲絕。他決心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姑父的家人。其時,姑母于早些年逝世,呂氏一家隻剩下比錢乙大的一個女兒。
古代規矩,父母喪期不能結婚;但是如果父母雙亡,女兒出嫁反算是大孝。早熟的錢乙開始以家長的身份為姐姐張羅婚事。很快,弟弟為姐姐找好一戶人家。出嫁之日,姐弟倆抱頭痛哭。哭過之後,錢乙賣掉姑父留下來的房子,把錢送給姐姐。他動情地對姐姐說:“姐,你以後要好好照顧自己。咱娘去得早,咱爹人好,也讓我懂得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道理。是以,我下一步要做一件報答生父的事兒。”
從此,錢乙踏上尋找生父錢颢的路途。錢乙聽說父親是到東海裡找“神仙”去了,便直接在海邊搭了一間小屋,隔段時間便乘船出海。前幾次,錢乙總是乘興而出,敗興而歸。大約第五次的時候,他出海到一個無名小島上,撿到一張關于醫書的破紙。這讓他非常興奮,因為他感覺是冥冥之中有神在指點。功夫不負有心人。下一次出海後,在另一個無名小島上,他看到一間小屋,屋裡有個滿面胡須的中年男人正在看書。當錢乙沖動地說“我叫錢乙”時,那中年男人先是愣了愣,随即喜極而泣。父子倆自是一番深談,然後一起踏上回家的路途。父子二人一路走走停停,花了好幾年才回到鄉裡。錢颢最終過上了幸福的晚年。
鄉親們被錢乙的孝行所感動,紛紛當作教育子女的活教材;而鄰裡的秀才們專門為他寫詩立傳,流傳四方。
————————————————————
簡介:錢 乙(約1032-1113),字仲陽。北宋著名兒科學家。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郓州(今山東郓城縣)人。約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 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寫成了兒科專著——《小兒藥證直訣》,是中國現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儲存下來的兒科學專書。
作者:魏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