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體内,有五髒、有六腑,還有奇恒之腑,而它們則是根據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來進行劃分。而對于其中關鍵的五髒:肝、心、脾、肺、腎,都有着不同的腑與之相對應相表裡,在生理和病理上的聯系也非常密切。肝與膽、脾與胃,此二者想必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那麼作為君主之官的心,又是何腑與之對應呢?
判定髒腑表裡主要是取決于經絡的循行聯絡,在《黃帝内經》中明确指出,手太陽小腸經“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是以,與心相表裡的髒腑也就是小腸了。心主血脈,心陽溫煦,心血的濡養都有助于小腸泌清别濁的功能。而小腸泌清别濁,使得水谷中清輕的部分上輸于肺而化血充養心脈。既然在生理上互相聯系,那麼病理上自然也容易互相影響。心屬火,故為火髒,是以心火常常旺盛。

心火亢盛,失于主神,就會心煩意亂,煩躁失眠;而心開竅于舌,且“諸痛癢瘡,皆屬于心”,于是就容易出現口舌生瘡、口幹舌燥。而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經有熱自然會下炎小腸,小腸泌别清濁失常,故小便黃赤、解時淋澀刺痛。這便是心經實火主要的病因病機以及臨床表現了。
在臨床上,有一個經典名友善可專門治療心經熱盛、下炎小腸這樣的病證,這個良方名喚導赤散,出自于宋代兒科鼻祖錢乙先生的《小兒藥證直訣》。全方由“生地黃、木通和生甘草各三錢,以及竹葉少許”等中藥組成。看起來就簡單的4味藥,但它的用途卻一點也不簡單。
那麼,導赤散這個良方,為何不簡單呢?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它的配伍奧秘吧。全方以生地黃和木通為君藥,生地黃可入心經而清心火,而且生地黃味甘而不傷陰;木通入心與小腸經,上可清心火,下可瀉小腸實熱。竹葉為臣藥,也可入心經清心除煩,還可利水而使熱邪從小便而去。生甘草為佐使藥,既可以清熱解毒,又可以調和諸藥,能防止生地黃和木通寒涼傷胃。全方雖然隻有四味藥,但卻環環相扣,甘寒、苦寒相合,滋陰利水為主;滋陰不戀邪,利水不傷陰,瀉火不伐胃。
由此可見,錢乙先生對此方的配伍是多麼的精簡而又嚴謹。既然出自兒科專著,導赤散的立方本意自然是為了治療小兒病症所設立的。根據宋代名醫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記載,導赤散“治小兒心熱”,是以它治療的具體病機仍然是“心經有熱”。而且小兒有着“髒腑嬌嫩,形氣未充”的生理特點,是以全方都沒有使用“苦寒直折”的方法來去除邪熱,而是“清熱不敗陽、利水不傷陰”。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雖然錢乙創方之始是為了調理小兒心經火熱證的,但是後世醫家發現,成人心經火熱證也照樣可以用啊。當然,我們也不難看出,原方的藥物用量是偏小的,調理小兒病症自然是合适的,但若是成人使用的話,這個小劑量的藥力自然就不夠了,還需要進行适當地調整,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不過,在使用這個良方的時候,需要記住,由于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陰柔寒涼,是以脾胃虛弱的人群以及孕婦則不宜使用。另外,對于木通的使用,也是需要特别注意,别用錯了。一般來說,不要使用關木通。而一般比較好的是八月劄的根,因為八月劄的果實是可以食用的。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檔來源于網絡。作者無常,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