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夏曆史 孔 森 #先夏曆史研究與評論# #天下之中# #夏商周#
一、一個美麗的傳說?

禅讓,是一種權力交接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制度安排。據說中國遠古時期從黃帝到大禹,都是通過禅讓方式進行權力交接,而且似乎形成了一種政治制度,史稱禅讓制。
現在學界有人說禅讓制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它集中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政治智慧,但也有人說所謂禅讓,在大禹以前隻是個美麗的傳說,因為隻有回溯性記載卻沒有實證性考據,而在大禹之後,所謂禅讓其實都是假禅讓之名行篡權奪權之實。
我的看法是,至于禅讓後來淪為肮髒的篡權、奪權的美麗外衣,是奴隸制、封建制政治環境下的必然,但在"公天下"的堯舜禹時代,卻是可能的,甚至是必需的。
私有财産的稀缺,私有觀念的淡薄,應對共同的嚴峻的生存挑戰,使部落酋長們很容易産生"天下為公"的思想,進而成長為胸懷博大、品德高尚的古聖先賢,這就有可能産生在權力交接上的禅讓制。
範文瀾在《中國通史》裡說:"《堯典》說堯死時,‘百姓如喪考妣’,善良的酋長,受到這種不因威迫的社會的敬意是可能的。"并說:"《堯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傳聞,組成有系統的記錄,其中禅讓帝位的故事,在傳子制度實行已久的周朝,不容有人無端發此奇想,其為遠古遺留下來的史實,大緻可信。"
韓非子在《五蠢》裡也談到古代帝王"讓天子""傳天下"的客觀現實性: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胫不生毛,雖臣虜之勞,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故傳天下而不足多也。"
意思是說傳說中古代帝王讓權傳天下的事,其實很自然也很平常,并不值得過于贊美,因為他讓權隻不過是為了逃避加給他身上的過于沉重的責任與苦難罷了。這話說得有點過分,但确有道理。
是以,我贊成範文瀾關于禅讓制"大緻可信"的論斷。至于迄今沒有禅讓制的實證考據,也許是因為還沒有找到,也許是在當時沒有文字的原始條件下,實在難以想象能夠存在并留下什麼堪稱"實證"的東西。
因而,對于《尚書》等典籍裡記載的關于堯舜禹禅讓是實有其事還是所謂"美麗的傳說",我的态度是"甯可信其有,不去妄斷無"。我覺得,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古聖先賢,凡自認炎黃子孫者都應當褒有起碼的敬重之心。
毛澤東就是一個十分崇敬中華民族的古聖先賢并自認為其繼承者的光輝典範。他在1937年3月寫的《祭黃帝陵文》裡寫道:"
赫赫始祖, 吾華肇造,
胄衍祀綿, 嶽峨河浩,
聰明睿知, 光被遐荒,
建此偉業, 雄立東方。
世變滄桑, 中更蹉跌,
越數千年, 強鄰篾德。
琉台不守, 三韓為墟,
遼海燕冀, 漢奸何多!
以地事敵, 敵欲豈足,
人執笞繩, 我為奴辱。
懿維我祖, 命世之英,
涿鹿奮戰, 區宇以甯。
豈其苗裔, 不武如斯,
泱泱大國, 讓其淪胥?
東等不才, 劍履俱奮,
萬裡崎岖, 為國效命。
頻年苦鬥, 備曆險夷,
匈奴未滅, 何以家為?
各黨各界, 團結堅固,
不論軍民, 不分貧富。
民族陣線, 救國良方。
四萬萬衆, 堅決抵抗。
民主共和, 改革内政,
億兆一心, 戰則必勝。
還我河山, 衛我國權,
此物此志, 永矢勿谖。
經武整軍, 昭告列祖,
實鑒臨之, 皇天後土。
尚飨。”
黃帝手植柏
《祭黃帝陵文》是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萬裡赴戎機",到達陝北後,向日寇發起攻擊前的出師表,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守土抗戰、義無反顧、戰則必勝的精神,其中也不難看出毛澤東對中華民族以黃帝為代表的古聖先賢們由衷的崇敬之情。
未完待續
先夏帝王故事- 禅讓(二)- 一個悲壯的故事 - 堯禅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