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火的東西之一,無疑是知識付費。
“這個世界,正在殘酷懲罰不改變的人。”當你擠在沙丁魚罐頭一般的地鐵車廂中,猛然瞥見明亮的燈箱上印着這句廣告語,剛剛還垂頭喪氣的你馬上來了精神:為什麼諸事不順?就是缺乏學習!
不過嘛,你每天辛苦加班,時間不多,精力也有限,隻好先花錢。掙紮着在人群中掏出手機,花199塊買一個知識付費課程《如何三年做到财富自由》,心裡瞬間踏實不少。打從買下知識課程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覺得擁有了它。
如果将全國買了卻沒聽的網絡課程累加起來,恐怕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買網絡課程的目的,無非也是想為生活求一個答案。把這種内心活動細分,大緻有這麼幾類。
首先是内心惶恐。坐在5a級寫字樓裡,每天都有不懂的詞彙塞進耳朵。新風口都來了,你還沒有弄懂它的基本概念,怎麼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于是焦急點開app,發現各位導師就像盤絲洞裡的美女,一個個笑眯眯地沖你招手。他們西裝平整,鏡片锃亮,眼神睿智,表情自信,雙手環胸的封面分明在告訴你:“來吧,包你成功,包你加薪,包你發财。”
其次是望子成龍。家長們都盼着孩子的起點高一些,比别的孩子跑得再快一些,于是對《國學經典誦讀》《學習是從小養成的習慣》等課程趨之若鹜。本質上,這和小時候父母節衣縮食給我們買的一摞摞學英語光碟一樣,與其說是讓孩子快人一步,不如說是父母自己花錢買心理平衡。
還有一種是希望一勞永逸地學會成功法門,比如《七天擺脫不自信》《咪蒙教你月薪五萬》等課程就聲稱要教給聽衆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無效還承諾退錢。這種理論先于實踐的課程,倒是與機場書店裡的成功學書籍一脈相承。
就這樣,知識付費的蛋糕越做越大,網絡平台一窩蜂開辟付費課程版塊,各路網紅也紛紛抄起教鞭參戰。
知識付費的大熱,建立在當代人尤其是都市人普遍的焦慮上。曆史學家範文瀾說過:“闆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這也是我們過去在學校裡接受的正确學習态度——持續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功到自然成。但上班族的時間都被打碎了,這個需要大量連續時間的學習方法顯然太奢侈。那有沒有花幾天工夫就能收到效果的學習?“有!”導師們拍着胸脯保證。
可惜,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幹貨可以輕松擷取?很多線上課程不像是教學授課,倒像是迎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導師的每句話都那麼貼切、那麼受用、那麼治愈,但仔細一想,這和星座性格測試題差不多:每段話看起來都很有道理,最後說了和沒說一樣。
衆所周知,線上講師背後都有專業團隊在運作。就算羅振宇有五雙手、八隻眼,也沒法短時間讀完那麼多書。購買課程的人,無非是雇一幫人為自己讀書,再讓最面熟的那個人作為“導師”在螢幕前講出來。知識付費,實質上是花錢請别人代你讀書。網上課程并非沒有精品。在羅振宇主持的知識付費平台上,就有一堂50位導師開設的“名家大課”,陣容比國内任何一所大學的哲學系都要強大。
這樣的課程自然是鳳毛麟角,把知識付費當大學課程來學的人,也是少數。據工信部互動媒體産業聯盟數字文化工作組組長包冉透露,目前知識付費産品的平均到課率僅為7%。93%的使用者并不是為知識付費,而是給自己的懶惰充值,越購買知識課程,越疏于讀書求知。
在所謂的知識付費時代,“知識”越來越像是一種快時尚商品,有的還是高端奢侈品。不過人們把它們買下來後,卻沒有像買的包包一樣拿出來常用,這究竟是知識的悲哀,還是知識買家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