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馬(騙馬),◆1.躍上馬背;騎馬。○《新唐書‧百官志一》:“凡反逆相坐,沒其家配官曹,長役為官奴婢,每歲孟春上其籍,仲冬送于都官,條其生息而按比之。樂工、獸醫、騙馬、調馬、群頭、栽接之人皆取焉。”○[元][無名氏]《黃花峪》第二摺:“舞劍輪鎗并騙馬,則消的我步走如飛。”○《水滸傳》第一一八回:“小行者自回,[時遷]卻把飛檐走壁、跳籬騙馬的本事出來,這些石壁拈指爬過去了。”◆2.哄婦女。○[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摺:“又想去跳龍門,學騙馬。”○[王季思]校注:“俗注謂哄婦人為騙馬,不知何據。”一說,指不務正業、大才小用之意。○[張燕瑾]新注:“‘學騙馬’,這裏指不務正業、大才小用的意思。”
◆跳籬騙馬(跳籬騙馬),◆謂偷竊和拐騙。○《水滸傳》第四六回:“[楊雄]卻認得這人,姓[時],名[遷],祖貫是[高唐州]人氏。流落在此,則一地裏做些飛簷走壁、跳籬騙馬的勾當。”
◆騙石(騙石),◆上馬時的踏腳石。○《新唐書‧李景讓傳》:“[李琢]罷[浙]西,以同裡訪之,避不見,及去,命斸其騙石焉。”
◆騙腿(騙腿),◆謂側身擡起一條腳。○《十月》1981年第5期:“他把辦公室鎖好,下了辦公樓,一騙腿騎上自行車,往[鄭子雲]家裏,飛馳而走。”
◆蔑騙,◆即篾片。舊時在豪富人家幫閑湊趣、圖取馀潤的門客。○明張岱《五異人傳》:“以是門多狎客弄臣,幫閑蔑騙,少不當意,輙訶叱隨之。”
騙口(騙口),◆誇口。○[明][無名氏]《桃園結義》第一摺:“不是我騙口,憑着我這管刀筆,一拳為主,衙門中大小事務都與我計較。”
騙口張舌(騙口張舌),◆搬弄唇舌。○[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摺:“你道是同心共膽,還待要騙口張舌,我隻問你三回兩歇,怎送的我二足雙瘸!”○《金瓶梅詞話》第八三回:“娘不打與你這奴才幾下,收他騙口張舌,葬送主子。”○[明][無名氏]《南牢記》第二摺:“聽了你騙口張舌無大小,賣弄美貌妖嬈。”
花嘴騙舌(花嘴騙舌),◆見“花嘴花舌”。花嘴花舌,謂花言巧語, 能說會道。
騙嘴(騙嘴),◆吹牛誇口。○[明][無名氏]《鞭打單雄信》第一摺:“若着我去廝殺,其實不敢騙嘴,一定送了這條性命。”○[明][無名氏]《慶賞端陽》第二摺:“不是你老子騙嘴,若論着我的本事,那裡數[孫武子]也。”
騙詞(騙詞),◆誑騙的語言。○《紅樓夢》第十九回:“今日可巧有贖身之論,故先用騙詞以探其情。””
說騙(說騙),◆謂用言辭騙取。○《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雲門》:“誰想那班人都是走方光棍,一味說騙錢財,何曾有真實學問!”○《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倘或說騙盤纏到手,又去還脂粉錢,父親知道,將好意翻成惡意,始終隻是一怪,不如辭了乾淨。”
謊騙(謊騙),◆欺騙。○[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照道理我也不該瞞着[子明],豈不是謊騙[子明]麼?”○《郁達夫日記‧一九三○年三月四日》:“談起了[蘇州]前次請我去講演時,有一位姓[吳]的青年謊騙的事情。”
東誆西騙(東诓西騙),◆指到處說謊欺騙。○[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二摺:“若論我,半個字也不識。若說道抵換官物、盜使印信,東誆西騙,天下跑魁。”○《金瓶梅詞話》第三八回:“[應二哥],銀子便與他,隻不叫他打着我的旗兒,在外邊東誆西騙。”
欺騙(欺騙),◆以虛假的言行掩蓋事實真相,使人上當。○[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庶政‧禁造假銀》:“乃有姦徒,安立爐竈,專造假銀,欺騙愚民。”○[曹禺]《雷雨》第一幕:“他不願意再想他欺騙過他的父親。”
騙哄(騙哄),◆哄騙。○[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拉撅》:“拐出主子金珠其物,俱被其騙哄而去。”○《豆棚閑話‧藩伯子散宅興家》:“把當初吞佔的聲勢,騙哄的局面,盤算的計較,每人說了許多。”
哄騙(哄騙),◆用假話或手段騙人。○《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小人問其緣故,卻是那醜漢買囑媒人,要哄騙小人的女兒為婚。”○《紅樓夢》第九四回:“暗暗的派人去各處察訪,哄騙出來,那時玉也可得,罪名也可定。”○[馬南村]《燕山夜話‧珍愛幼小的心靈》:“[曾子]的妻子,同樣因為無意中說了一句哄騙孩子的話,[曾子]就特地殺了一口豬,表示不欺騙孩子。”○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但見俺有些兒不伶俐,便説是女娘家要哄騙東西。”
軟騙(軟騙),◆軟言哄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四回:“家人們起先隻推不知,禁不起那婦人一番恫喝,一番軟騙,隻得說了出來。
局騙(局騙),◆謂設置圈套行騙。○《元典章‧刑部十九‧禁局騙》:“無籍之徒,遊手好閑……尋常糾合惡黨,欺遏良善,局騙錢物。”○《水滸傳》第二五回:“那婦人拭着眼淚說道:‘我的一時間不是了,吃那廝局騙了。’”[元][柯丹邱]《荊釵記‧搶親》:“我告你局騙人財禮。”○《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夥賭中光棍,慣一結了一班黨與,局騙少年子弟,俗名謂之‘相識’。”○[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大娘力陳孤苦,及諸惡局騙之狀,情詞慷慨。”
騙局(騙局),◆騙人的圈套。○[明][高明]《琵琶記‧寺中遺像》:“扯你怎的,你倒妝成騙局,把我每的衣裳都剝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還有許多騙局、拐局、賭局,一切希奇古怪、夢想不到的事,都在[上海]出現。”○[馬南村]《燕山夜話‧黃金和寶劍的騙局》:“古來的騙子真不少,他們設下了許多騙局,叫別人上當。”
駶騙(駶騙),◆欺騙。○《金瓶梅詞話》第五回:“我的一時間不是,乞那[西門慶]駶騙了,誰想腳踢中了你心。”一本作“局騙”。
設騙(設騙),◆猶行騙。○《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豈知利動人心,廉訪就生出一個計較,假着府裏關文,着人到[商]家設騙。”
行騙(行騙),◆進行欺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你想那姓[劉]的,不是故意做成這個圈套來行騙麼?”[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七章第一節:“大抵密教之是以獲得流行,必須有易於行騙的客觀環境。”○明湯顯祖《牡丹亭·淮泊》:“若有假充行騙,地方禀拿。”
受騙(受騙),◆受到欺騙。○[丁玲]《小火輪上》:“她不能相信這解釋,她隻覺得她是受騙了。”
盜騙(盜騙),◆盜竊騙取。○[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問擬》:“某原盜騙財物,理合給原主取領。”○[毛澤東]《關於“三反”“五反”的鬥爭》四:“向着違法的資產階級開展一個大規模的堅決的徹底的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和反對盜竊經濟情報的鬥爭。”
騙害(騙害),◆欺騙損害。○《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可見財物一事,至親也信不得,上手就騙害的。”○[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忍性氣》:“地方大奸大惡,騙害鄉民,侵蝕國賦。”
訛騙(訛騙),◆訛賴欺騙。○[樊增祥]《批盧漢章呈詞》:“既然生意如此興隆,爾何以十餘年置之不問?似此妄言訛騙,廉恥全無!”◆◆ii訛賴欺騙。○[樊增祥]《批盧漢章呈詞》:“既然生意如此興隆,爾何以十餘年置之不問?似此妄言訛騙,廉恥全無!”
詐騙(詐騙),◆訛詐騙取。○[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摺:“這廝故意的來捏舌,待詐騙咱的家私哩!”[清][顧炎武]《與人書》:“又審出此書即係去年斬犯[沈天甫]詐騙[吳中翰]之書,奉旨所雲‘海中帶來者’。”○[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一)》:“是以,每逢這種現象出現,詐騙者會越來越不可一世。”
串騙(串騙),◆串同詐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九回:“官便判他一個串騙,押着他追款。”
騙術(騙術),◆騙人的伎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這等騙術,任是甚麼聰明人,都要入彀。”○[瞿秋白]《亂彈‧水陸道場》:“他們這套戲法不但萬分無恥,而且是個太巧妙的騙術。”
奸騙(奸騙\姦騙),◆1.猶奸污。○《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部覆申詳,倒下聖旨,說[崔寧]不合奸騙人妻,謀財害命,依律處斬。”○《水滸傳》第三二回:“那婦人道:‘便是那廝們擄我去,不從姦騙,正要殺我,見我說是知寨的恭人不敢下手。’”○《警世通言‧喬彥傑一妾破家》:“後來又調戲,奴又不從。將奴強拖到後園奸騙了。”參見“姦汙-姦汙”。2.指詐騙。○《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這廝不合淫污天眷,奸騙寶物,準律淩遲處死。”
冒騙(冒騙),◆瞞騙,詐騙。○[清][袁枚]《續新齊諧‧受私橋》:“[張][李]二人互相爭詈……觀者如堵。○[問]張,則言[李]無良;問[李],則言[張]冒騙。”
蒙騙(蒙騙),◆欺騙。○[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四章:“這種人在戰爭裏,用投機取巧的辦法,用別人的鮮血,固然可以蒙騙一時,但是在最殘酷的考驗下就要現原形了。”○《官場現形記》第三四回:“閻二先生手裏早揑着一把汗,曉得荒年沒有收成,這個缺萬無生發;隻得將機就計,做個清官,還好蒙騙上司的耳目。”
騙端(騙端),◆欺騙的事端。○[清][黃六鴻]《福惠全書‧編審‧立局親審》:“並不假手他人,恐有奸胥猾棍私行科歛,許諸色人等首告,嚴拿重究,以杜絕騙端。”
坑騙(坑騙),◆坑害欺騙。○《中國青年報》1983.7.9:“少數青年職工由於政策觀念差,一度出現了忽視消費者利益、片面追求利潤、坑騙群眾的不良現象。”
騙取(騙取),◆用欺詐的手段取得。○[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我不能騙取了他們的稿子,合成叢書,私自販賣給別一個團體。”○《<艾青詩選>自序》:“像這樣的一個流氓竟能如入無人之境地橫沖直撞,成了‘龐然大物’,騙取了我國文學藝術領域裏生殺予奪之權達幾十年之久!”
騙人(騙人),◆用謊言或詭計使人上當。○[明][高明]《琵琶記‧拐兒紿誤》:“果然來無跡,去無蹤,對面騙人如撮弄。”○《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你這狗頭,在京裏拐了我幾十兩銀子走了,怎麼今日又在這裏妝這個模樣,分明是騙人,其實可惡。”○[蔣子龍]《關於鞋後跟的故事》:“當今的姑娘找對象時,第一眼不是看對方的臉,而是腳,謹防對方穿着高跟鞋騙人。”
騙鬼(騙鬼),◆謂欺騙不了任何人,隻能騙騙根本不存在的鬼。○[許傑]《江邊小景》:“別人淹了幾十天,他們還去調查,真叫做騙鬼!”○《人民文學》1977年第10期:“其實要‘辛苦錢’的是她自己,守着[長安縣]怎用得着三千兩銀子給小廝做盤纏?精靈的[鳳姐]分明是在騙鬼。”
騙嚇(騙吓),◆欺騙恐嚇。○《元典章‧兵部一‧正軍》:“出軍時,軍人討虜到人口頭匹一切諸物,各自為主,本管頭目人等並不得指名抽分拘收,亦不得羅摭罪名騙嚇取要。”
嚇騙(吓騙),◆恐嚇詐騙。○《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三:“先生造此等言語,意欲嚇騙吾馬。”○[清][褚人穫]《堅瓠八集‧師娘》:“蠱惑愚民,嚇騙婦女,詭詐百出。”
騙脅(騙脅),◆欺騙威脅。○[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方回》:“其處鄉專以騙脅為事,鄉曲無不被其害者,怨之切齒。”○《元典章‧戶部七‧雜例》:“或原無留額,妄行飛射,一勾到官,便則枷禁決撻,恣意騙脅,以供餽節之費。民戶驚怕不得安居。”
騙誘(騙誘),◆欺騙誘惑。○[巴人]《莽秀才造反記》第十一章:“咱們自然也得一方面騙誘--軟做一番;一方面威嚇--硬做一番。”
誘騙(誘騙),◆誘惑哄騙。○[謝覺哉]《“是你訓示了我”》:“副業產品,賣給公家,不受私商的高價誘騙。”○明王樵《勘複誠意伯劉世延事情疏》:“又徐賓在於上新河地方相遇在官季奉,知伊有女,要得誘騙,又不合詐説我要尋個女子恩養。季奉不識奸計,説稱我有女季三女,就與徐賓。”
騙子(騙子),◆玩弄欺騙手段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回:“在外面做賭棍,做騙子,做拐子,無所不為。”○[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五:“有些人跑到[英國]、[美國]去,三兩年回來,便裝出一個了不起的樣子。其實那些都是騙子!”
騙子手(騙子手),◆善於玩弄欺騙手段的人。○[郭小川]《萬裡長江橫渡》詩:“我們恰恰要在大風大浪中,清掃騙子手們死後的惡臭和生前的陰毒。”○[袁鷹]《遠方之歌‧非洲孩子我朋友》:“什麼‘真誠的友誼’,呸!地道地道的騙子手。”
江湖騙子(江湖騙子),◆原指闖蕩江湖靠賣假藥、占蔔算命等騙術謀生的人。後用以喻指專事招搖撞騙的人。○[王仲方]《<騙子列傳>序》:“近幾年來,發生了不少詐騙事件,出現了一些各式各樣的騙子,其中有政治騙子、經濟騙子、文化騙子和江湖騙子。”
騙賊(騙賊),◆對騙子的蔑稱。○《鼓掌絕塵》第十三回:“你聽了這騙賊誑言,也說無根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