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夏历史 孔 森 #先夏历史研究与评论# #天下之中# #夏商周#
一、一个美丽的传说?

禅让,是一种权力交接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安排。据说中国远古时期从黄帝到大禹,都是通过禅让方式进行权力交接,而且似乎形成了一种政治制度,史称禅让制。
现在学界有人说禅让制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但也有人说所谓禅让,在大禹以前只是个美丽的传说,因为只有回溯性记载却没有实证性考据,而在大禹之后,所谓禅让其实都是假禅让之名行篡权夺权之实。
我的看法是,至于禅让后来沦为肮脏的篡权、夺权的美丽外衣,是奴隶制、封建制政治环境下的必然,但在"公天下"的尧舜禹时代,却是可能的,甚至是必需的。
私有财产的稀缺,私有观念的淡薄,应对共同的严峻的生存挑战,使部落酋长们很容易产生"天下为公"的思想,进而成长为胸怀博大、品德高尚的古圣先贤,这就有可能产生在权力交接上的禅让制。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说:"《尧典》说尧死时,‘百姓如丧考妣’,善良的酋长,受到这种不因威迫的社会的敬意是可能的。"并说:"《尧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其中禅让帝位的故事,在传子制度实行已久的周朝,不容有人无端发此奇想,其为远古遗留下来的史实,大致可信。"
韩非子在《五蠢》里也谈到古代帝王"让天子""传天下"的客观现实性: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黎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意思是说传说中古代帝王让权传天下的事,其实很自然也很平常,并不值得过于赞美,因为他让权只不过是为了逃避加给他身上的过于沉重的责任与苦难罢了。这话说得有点过分,但确有道理。
所以,我赞成范文澜关于禅让制"大致可信"的论断。至于迄今没有禅让制的实证考据,也许是因为还没有找到,也许是在当时没有文字的原始条件下,实在难以想象能够存在并留下什么堪称"实证"的东西。
因而,对于《尚书》等典籍里记载的关于尧舜禹禅让是实有其事还是所谓"美丽的传说",我的态度是"宁可信其有,不去妄断无"。我觉得,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凡自认炎黄子孙者都应当褒有起码的敬重之心。
毛泽东就是一个十分崇敬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并自认为其继承者的光辉典范。他在1937年3月写的《祭黄帝陵文》里写道:"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 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 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 强邻篾德。
琉台不守, 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 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 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 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 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 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 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 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 剑履俱奋,
万里崎岖, 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 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 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 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 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 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 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 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 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 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 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 皇天后土。
尚飨。”
黄帝手植柏
《祭黄帝陵文》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万里赴戎机",到达陕北后,向日寇发起攻击前的出师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守土抗战、义无反顾、战则必胜的精神,其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以黄帝为代表的古圣先贤们由衷的崇敬之情。
未完待续
先夏帝王故事- 禅让(二)- 一个悲壮的故事 - 尧禅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