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舊中國,掙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内有軍閥混戰不休,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風雲變幻中,無數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甘為勞苦大衆的幸福生活抛頭顱、灑熱血。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筚路藍縷的革命先輩們,由此開啟了屬于他們波瀾壯闊的一生,作為那個時代最早的一批覺醒者、追夢人,深深影響中國20世紀後半葉程序的鄧小平,他的革命生涯也在這一時期起步。

在為國家、為民族而努力的過程中,鄧小平與其中很多革命同志,可謂是志同道合,在跌宕起伏中守望相助,因而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上世紀八十年代,晚年的鄧公,在面對女兒好奇地詢問:“他和誰的關系最好”這個問題時,脫口而出了三個名字。
那麼,在鄧小平的心目中,到底哪三個人跟他的關系最好呢?
五四運動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15歲的鄧小平還在廣安中學讀書。當他聽聞這個消息之後,便與當地進步學生一起,投身到了這場愛國運動之中。後來,聽聞吳玉章在重慶辦起留法勤工儉學教育訓練班,鄧父便極力支援他前往報考,就這樣,1年後鄧小平出川入滬,坐上了前往法國的“盎特萊蓬”号郵輪。
1920年10月20日,到達法國後的第二天,鄧小平等人就受到了勤工儉學學生的熱烈歡迎。正是在這次歡迎儀式上,16歲的鄧小平,遇到了平生的第一位至交好友、也是他的四川老鄉聶榮臻。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成為無話不談的知己好友。
後來,鄧小平在談及此事時激動地說道:“我們在異國相逢,真有說不出的高興。”
而一個月後,周恩來也到達了法國。在法國期間,鄧小平是半工半學,周恩來則目标明确,他就是奔着發展黨的早期組織。由于周恩來大鄧小平6歲,是以兩人在法國相識後,周恩來把鄧小平當成“小老弟”看待,在生活中對他多有關照,鄧小平也以“大哥”來稱呼周恩來。
在周恩來的影響下,鄧小平成長很快,無論是思想境界還是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22年6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在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的努力下終于成立,鄧小平和學長聶榮臻等先後加入,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鄧小平
在周恩來的安排下,鄧小平開始負責少共機關報《少年》的編輯、刻闆和油印等工作,并在革命鍛煉中得到快速成長。
回憶起與周恩來的友誼時,鄧小平說過這樣的話:“我一直把他當兄長,我們在一起的時間也最長。”
李富春與蔡暢
而李富春早在1919年10月便遠赴法國勤工儉學,是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的發起人之一,他同樣是在這段時間與鄧小平相識的。
而且,在這段時間内,鄧小平與李富春夫婦一起工作。鄧小平與李富春也是既分工又合作,鄧小平主要負責刻闆,李富春則把精力放在發行上。
在巴黎戈德魯瓦街17号一個旅館的小房間裡,一群年輕人在這裡度過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族歐支部
後來,在談及自己在那段時間中的思想轉變時,鄧小平特意提及了是“在先進同學的影響和幫助下”才發生的,而他所說的這些同學,就包括年長他4歲的李富春。
正是留法勤工儉學的那段時間,使鄧小平結識到一大批的良師益友,他和周恩來、李富春、聶榮臻的關系,也在擁有共同理想的基礎上得到了升華,正式成為了一生的革命戰友。
然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随着國内革命形勢的蓬勃發展,國共兩黨決定攜手合作。
為了進一步推進革命工作,1924旅歐支部派聶榮臻等人到蘇聯學習,而鄧小平也與至交好友有了第一次分别。
大革命失敗後,周恩來上司了著名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而鄧小平等人,在南昌起義的影響下,也于1929年發動了百色起義。幾人雖不在一處,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卻是肝膽相照。
1934的中央紅軍決定長征時,總部的轉移名單中并沒有鄧小平的名字,多虧在總政治部工作的李富春大力幫忙,他才最終加入到長征的隊伍中。
1936年底,鄧小平得了傷寒,因為病重他甚至難以吞咽食物,看着身體越來越虛弱的他,昔日好友聶榮臻急得團團轉。
在得知東北軍為交好紅軍,送來的兩車慰問品裡有罐裝牛奶後,聶榮臻做主把牛奶都留了下來,全部都給了鄧小平。于是,憑着這些牛奶所補充的營養,鄧小平這才挺過了難關。
鄧小平與卓琳
3年後,鄧小平與卓琳修成正果,在延安窯洞舉行了樸素的革命婚禮。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等在延安的上司人,都帶着夫人出席了婚禮。
看着婚禮進行的熱熱鬧鬧,觀禮的人們興緻高昂,鄧小平對于四面八方的敬酒皆是來者不拒,為了不讓新婚夜的鄧小平被灌得酩酊大醉,李富春偷偷地将白水裝進酒瓶,然後遞給鄧小平,讓他應付那些“盛情難卻”。
為了好友的健康,李富春不惜懂了“歪腦筋”,由此可見他對鄧小平的深厚情誼。
抗戰爆發後,昔日好友為了革命各奔東西。聶榮臻受命擔任115師政委,率部開拔前線,鄧小平先是擔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後又轉任129師政委,與劉伯承師長并肩作戰十幾年。
聶榮臻
而在這段時間中,周恩來堅守在重慶,上司白區的革命鬥争,盡心盡力的做着統戰工作。李富春則留在延安,負責中央的财政工作,為前線将士做着後勤保障。
人們常說年少時的友誼最珍貴,鄧小平身經百戰、曆經世事,雖然身邊的同僚朋友越來越多,但他最放在心裡的,還是當年勤工儉學相識的三位朋友,盡管在革命戰争中,他們天各一方,然而彼此之間的深情厚誼,使得他們依然互相牽挂,互相惦念。
鄧小平與聶榮臻
1952年鄧小平奉命進京,任政務院副總理。當時他的住所與聶榮臻的家雖然隔着一堵牆,但通過牆壁上的小木門,兩家的聯系卻十分的緊密。
他們經常在茶餘飯後散步談心。平日裡,鄧小平經常會帶着家人,跑到聶榮臻家裡“打牙祭”。而每當此時,聶榮臻總會将家裡的四川小吃“豆花”拿出來招待好友。
但鄧小平也從不空手上門,他總會帶着家鄉特産前去。是以聶榮臻在招待其他客人時,常會自豪地說道:
我手裡的四川泡菜,是鄧小平特意從四川給捎回來的。如此相處,時間一長,鄧、聶兩家的孩子們也變得非常友好,簡直像是一家人一樣!
北韓戰争期間,身擔五職的聶榮臻,還要負責志願軍戰士出國作戰的部署、訓練、運輸、供應、輪換等工作,日夜勞碌的他後來竟然昏倒在辦公室。
1953年經中央準許,聶榮臻回到家裡休養,鄧小平得知此事後,多次登門探望。
而兩年後,李富春也進入政務院任副總理,與鄧小平一起協助周總理的工作。因兩人在中南海的住所也是一前一後,是以平日裡除了工作上的聯系之外,生活上的交集也很多。
鄧榕清楚地記得,兩家聚在一起的時候,蔡媽媽經常會拿糖給她吃。大人們閑瑕的時候,還會聚在一起打牌,大家說說笑笑,非常的開心。
在國務院工作的那段時間裡,周恩來非常欣賞鄧小平的工作能力。對于鄧小平的工作方法,他曾用了一個詞語進行概括,那就是“舉重若輕”。
在周總理看來,鄧小平是可堪大任的,之是以有這種看法不僅僅是因為他在工作上表現出的能力,更是基于數十年的相處而得出的結論。
70年代的時候,毛主席送給了鄧小平一個外号——“鋼鐵公司”。在毛主席看來,鄧小平為人十分硬氣,是一個敢于鬥争的人。
果不其然,在80年代關于香港回歸問題的談判時,“鐵娘子”撒切爾在面對“鋼鐵公司”的鄧小平時,最終隻能夠乖乖投降。
鄧小平和毛澤東
鄧小平的性格棱角分明,卻又偏偏沉默寡言。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人不太好相處,更不容易找到真心的朋友,然而鄧小平不僅有可托性命得的莫逆之交,也有能夠推心置腹的至交好友。
鄧小平的一生,雖跌宕起伏,但他身為一代偉人,卻并不孤獨。盡管在後半生的生活、工作中他也結交了不少的朋友,但最讓他記挂的,還是年少時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相交結識的周恩來、李富春、聶榮臻等人。
鄧小平心目中這三位至交好友,周恩來對他來說是亦師亦兄的引路人,聶榮臻與他有着戰場上背靠背的信任,李富春與他更是惺惺相惜、無話不談的知己。
雖然這三位好友來自五湖四海,但共同的經曆、理想、學習、戰鬥和工作,使得他們之間的友情遠超常人,為此在女兒問及和誰關系最近時,鄧小平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這三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