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00:300

一張張安靜的書桌,一本本飄着墨香的書,一個個風華正茂的學子,海河之邊的南開園顯得如此靜谧美麗。
9月23日,習主席給南開大學8名新入伍的大學生回信。信中說:“自古以來,我國文人志士多有投筆從戎的家國情懷。抗戰時期,許多南開學子就主動奔赴沙場,用鮮血和生命诠釋了愛國、奉獻的精神内涵。”主席的回信猶如春雷般引起強烈反響,廣大官兵和青年學子深受鼓舞,幹勁激發。
八十年前,南開校園并不如今天一般美好。“七七事變”後不久,南開大學成為全民族抗戰爆發後第一所被日寇毀掠并化為焦土的高等學府,也是侵略者公開宣布要徹底炸毀的教育機構。
如今,一塊普通的石碑靜靜立于南開校園一隅。石碑背面,刻着何懋勳、陳鏡湖等832個名字。
這塊石碑,名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西南聯合大學,是南開被迫南遷之後,和北大清華共同組建的大學。832個名字背後,則是該校抗戰時期從軍的832名學生。
“華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這是幾十年前的民族危亡之際,學子們悲憤的呐喊。
那個時代的青年學子們渴望學習、渴望進步。然而國家的前途命運、民族的生死存亡也牽動着他們每一根神經。到東北加入抗聯,或者西去延安革命,是那個年代青年的進步選擇。
“你們響應祖國召喚參軍入伍,把愛國之心化為報國之行,為廣大有志青年樹立了新的榜樣”“你們的這種志向和激情,讓我感到很欣慰”。習主席的鼓舞激勵,是對南開入伍學子的褒獎,也深刻表達了大學生從軍報國的積極意義。
2002年,北京大學在校大學生高明參軍入伍,在歡送儀式上,高明的發言不算長,但他重複了13遍“責任”這個詞。那一年,我國正式從全日制高校在校生中征召義務兵。
這些年,在大江南北的高校校園裡,到處都湧動着“攜筆從戎”的熱潮。今年8月底,據教育部新聞發言人介紹,2017年全國大學生應征入伍報名總人數達到了107.8萬。
青春不止眼前的潇灑,還有家國和邊關。“國有難,邦有危,我輩學子自當投筆從戎”,這是戰争年代學生們對青春的選擇;“把熱血揮灑在實作強軍夢的偉大實踐”,這是和平時期青年對曆史的擔當。
這幾年,人民軍隊加速前進,面貌一新:從載人航天捷報頻傳到殲-20橫空出世,再到第二艘航母正式下水、北鬥組網不斷趕超……從最初的騾馬化、半機械化到機械化資訊化,走過90年峥嵘歲月的人民軍隊,正在向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奮力進發。
兵之勝在于篡卒,優質兵員是一支軍隊能打仗、打勝仗的核心競争力。資訊化條件下的一體化聯合作戰,比拼的不僅是體能、技能,更是智能。不論是服役期滿退伍,還是留在部隊選拔為幹部、成長為班長骨幹,一批又一批高素質大學生入伍,都給部隊注入新鮮血液,激發生機活力,助推了強軍興軍的偉大實踐。
據報道,某旅近年來90餘項革新成果中,三成以上出自大學生士兵之手。
清華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生樂焰輝,畢業後走入深山軍營,成為一名優秀的飛彈發射指揮員;西南政法大學學子彭雪峰入伍後利用所學知識,積極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屢獲嘉獎;大學生士兵徐琳,成長為戰區陸軍“一号台”負責人,被中央軍委表彰為“紅旗台站”......
大學生士兵教育程度高、思想觀念新、思維反應快、接受能力強,在學習操作高新裝備、進行技術革新、推動工作創新等方面,有着突出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部隊給青年學子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學子們在部隊接受了艱苦的摔打磨砺,積累了寶貴的人生财富。“軍旅培養了我,我的遠去不是告别,而是她開枝散葉的結果。” 這是東北林業大學學生趙廣智退伍後的感悟。
中國人民大學退役士兵周曉輝、桂從路,返校後創辦軍事新媒體,如今已被廣泛關注;當年的“好兵高明”也已經成長為北京大學的團委副書記……
“希望你們珍惜身穿戎裝的機會,把熱血揮灑在實作強軍夢的偉大實踐之中,在軍隊這個大舞台上施展才華,在軍營這個大熔爐裡淬煉成鋼,書寫絢爛、無悔的青春篇章。”習主席的囑托,既是對南開8名學子等大學生士兵的要求,也是對所有參軍入伍青年的期待。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所有新入伍新兵,都應當牢記統帥的諄諄教導,苦練沙場本領,克服困難前進,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現才華、創造實績,讓青春在軍營中綻放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