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习主席这封回信,有何深意?

2017-09-27 00:300

习主席这封回信,有何深意?
习主席这封回信,有何深意?

一张张安静的书桌,一本本飘着墨香的书,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学子,海河之边的南开园显得如此静谧美丽。

9月23日,习主席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的大学生回信。信中说:“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志士多有投笔从戎的家国情怀。抗战时期,许多南开学子就主动奔赴沙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主席的回信犹如春雷般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官兵和青年学子深受鼓舞,干劲激发。

习主席这封回信,有何深意?

八十年前,南开校园并不如今天一般美好。“七七事变”后不久,南开大学成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也是侵略者公开宣布要彻底炸毁的教育机构。

如今,一块普通的石碑静静立于南开校园一隅。石碑背面,刻着何懋勋、陈镜湖等832个名字。

这块石碑,名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西南联合大学,是南开被迫南迁之后,和北大清华共同组建的大学。832个名字背后,则是该校抗战时期从军的832名学生。

习主席这封回信,有何深意?

“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是几十年前的民族危亡之际,学子们悲愤的呐喊。

那个时代的青年学子们渴望学习、渴望进步。然而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生死存亡也牵动着他们每一根神经。到东北加入抗联,或者西去延安革命,是那个年代青年的进步选择。

“你们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你们的这种志向和激情,让我感到很欣慰”。习主席的鼓舞激励,是对南开入伍学子的褒奖,也深刻表达了大学生从军报国的积极意义。

习主席这封回信,有何深意?

2002年,北京大学在校大学生高明参军入伍,在欢送仪式上,高明的发言不算长,但他重复了13遍“责任”这个词。那一年,我国正式从全日制高校在校生中征召义务兵。

这些年,在大江南北的高校校园里,到处都涌动着“携笔从戎”的热潮。今年8月底,据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介绍,2017年全国大学生应征入伍报名总人数达到了107.8万。

青春不止眼前的潇洒,还有家国和边关。“国有难,邦有危,我辈学子自当投笔从戎”,这是战争年代学生们对青春的选择;“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这是和平时期青年对历史的担当。

习主席这封回信,有何深意?

这几年,人民军队加速前进,面貌一新:从载人航天捷报频传到歼-20横空出世,再到第二艘航母正式下水、北斗组网不断赶超……从最初的骡马化、半机械化到机械化信息化,走过90年峥嵘岁月的人民军队,正在向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奋力进发。

兵之胜在于篡卒,优质兵员是一支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比拼的不仅是体能、技能,更是智能。不论是服役期满退伍,还是留在部队选拔为干部、成长为班长骨干,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大学生入伍,都给部队注入新鲜血液,激发生机活力,助推了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

据报道,某旅近年来90余项革新成果中,三成以上出自大学生士兵之手。

清华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乐焰辉,毕业后走入深山军营,成为一名优秀的导弹发射指挥员;西南政法大学学子彭雪峰入伍后利用所学知识,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屡获嘉奖;大学生士兵徐琳,成长为战区陆军“一号台”负责人,被中央军委表彰为“红旗台站”......

大学生士兵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思维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在学习操作高新装备、进行技术革新、推动工作创新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队给青年学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学子们在部队接受了艰苦的摔打磨砺,积累了宝贵的人生财富。“军旅培养了我,我的远去不是告别,而是她开枝散叶的结果。” 这是东北林业大学学生赵广智退伍后的感悟。

中国人民大学退役士兵周晓辉、桂从路,返校后创办军事新媒体,如今已被广泛关注;当年的“好兵高明”也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的团委副书记……

“希望你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军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习主席的嘱托,既是对南开8名学子等大学生士兵的要求,也是对所有参军入伍青年的期待。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所有新入伍新兵,都应当牢记统帅的谆谆教导,苦练沙场本领,克服困难前进,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才华、创造实绩,让青春在军营中绽放绚丽的光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