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牛傳媒ceo姜楠
中新網12月16日電 如果說2016年網際網路的風口是什麼,那麼一定是“直播”。截至今年直播平台數量達到200家,行業規模達到400億,平台使用者規模達到3.25億。随着行業巨頭的紛紛入局,以及資本市場的持續加持,市場規模實作了爆發式增長。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直播行業盈利模式尚未明朗,主體的營收仍然以使用者“打賞”為主,商業模式仍然在探索中。“直播也可以有高大上的商業‘玩法’,”近日,在成都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多牛傳媒ceo姜楠給出了這樣的一個答案。
直播是“原創不死”的展現,内容将更有價值
直播行業的發展最直接的與視訊行業發生碰撞,中國真正的進入了網際網路的繁榮期,直播以病毒的方式擷取流量,自娛自樂,娛樂大衆,用超強使用者黏性和表現力,讓使用者直接買單。
“有人說原創已死,我不這樣認為。”姜楠開門見山的表示,看傳統視訊平台近幾年的商業運動軌迹,大平台每年斥資十億二十億去購買版權,在内容的自制上已經貼合電視台的模式。衆所周知,目前各大視訊平台,已經紛紛沖入自制内容闆塊厮殺。搜狐視訊、愛奇藝等一幹平台,不惜重金打造自制内容,下血本培養優質ip。
而直播一直潛伏在視訊行業裡,其前進走的路線和視訊行業非常相似,之是以走上直播這條路,部分平台是因為沒有能力參加“版權之争”。這也就導緻了,直播平台内容過于單一、同質化,主播形象較為集中在秀場的主播。
“我們看到了直播的屬性,其發展速度會遠遠的超出傳統視訊,但是很快會開始更激烈的厮殺,”在姜楠看來,直播的商業過程中,會比傳統視訊行業更快的進入“版權之争”,直播一方面版權無限,但另一方面對資源、隊伍、内容的渴求更加強烈,而未來在直播内容創造出來的收費場景和價值會更大。
兩年前,鬥魚、虎牙兩家直播平台各占據了直播界的半壁江山。随後戰旗興起、全民冒頭、熊貓出世,各類直播平台一時間如雨後春筍都冒了出來。與快速的發展相比,卻難有優質的内容跟進,這就埋下了爆發的種子,就在今年五月,各大直播平台開始互相挖人,不管是簽約費還是标準都一提再提,主播百萬千萬年薪的新聞也是不絕于耳。
将直播内容轉化成商業,為流量變現提供支援
平台花費重金打造了優質的内容,那麼如何把内容轉别成商業模式?“直播平台的商業化模式已經是整個行業繼續解決的痛點。”姜楠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多牛傳媒跟鬥魚展開合作是緻力于商業化的合作,主要在鬥魚的商業化的變現提供支援,直播平台特别是大的平台對品牌企業來說還是有吸引力,特别是遊戲直播。
姜楠表示,在同直播平台有合作中,多牛傳媒接入了一些資料。從近千萬抽樣樣本中發現,從直播觀衆的區域覆寫看,北京占到10%,廣州接近10%,再就是江蘇、河南等人口密集地區。從觀衆的年齡分布看主要集中在19歲到25歲。“觀看直播的人群更年輕,生活在大中型城市裡,他們有着特定的偏好和粘性,同時還有良好的網際網路付費能力和習慣。”
對直播平台來講,目前這3.25億擁有良好消費能力的使用者,近僅僅是依靠“打賞”模式進行商業轉換,姜楠直言:“還遠遠不夠。直播行業的競争越來越激烈,平台甯願話大價錢招攬主播,拉攏使用者。但是平台在花錢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對廣告場景挖掘的欠缺。”
姜楠舉例,多牛傳媒曾經跟平安普惠合作推廣一款理财産品。在直播内容中挖掘對産品的支援,用主播的影響力引導使用者,那次的傳播總共覆寫一千多萬人,宣傳效果十分驚人。多牛傳媒也曾經同歐萊雅合作,使用的是直播讨論加廣告的模式,客戶也覺得效果非常不錯,是以我們利用了幾個案例想告訴大家,流量平台有自己的“玩法”。
姜楠最後表示,“多牛傳媒希望有更開放的合作的方式和空間,同更所有的直播平台進行合作,分享我們在這個商業化領域中的一些經驗,希望更所有的平台我們一起來讨論一下直播平台的未來,不僅僅單是被人所诟病“打賞”模式,更重要的是發現新的商業場景,去更認真認識直播平台在未來的商業化。”
據了解,多牛傳媒是一家傳媒方向的大資料公司,即一家在新媒體時代,以傳媒為基礎,以大資料、商業智能為核心的網際網路公司。旗下業務包括新媒體生态鍊,新媒體營銷服務、大資料研發及服務等。業務範圍涵蓋了傳媒、大資料、商業智能、雲計算等領域,建構了一個完整的大資料智能化生态雲平台。